精耕细作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试验田”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 浏览次数:

精耕细作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试验田”
——社会学院积极探索双创教育纪实


 ■记者 粟晓丽


  3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由社会学院与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是目前国内第一所由高校、企业联合成立的社会责任产学研基地。



  3月21日,社会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大学文理学院签订学生培养合作项目,开启我校与特拉华大学正式合作的第一步。



  联合国内企业,探索“教学-研究-实战”三维一体的教育新模式;携手国外高校,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更多途径。连续两天,社会学院持续打出“组合拳”,多方发力,多点突破,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对此,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颇为自信地说道:“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激发了社会活力,也释放了无限可能。在象牙塔中,文科生或许不具备技术创新的专长,但技术的意义最终要通过社会效果来体现。文科生所具有的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是开展创新创业的优势。发挥这份优势,文科生在创新创业中亦有广阔的作为空间。作为教育者,我们既是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蒙者,也是学生创新创业行动的引路人;作为社会学院的教师,我们要花心思、下力气,精耕细作好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块‘试验田’。”


  启迪创新创业思维,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助推学生创新创业理想落地开花,在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块“试验田”上,社会学院一直在探索着、努力着。


树立理想:双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对于自己的这一说法,丁建定说“可能有些理想”。为了“这份理想”,近年来,社会学院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逐步构建起学院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他们把双创教育融入学院发展规划。学院坚持把双创教育写入年度工作要点,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社会学院本科人才创新工作条例》,统筹协调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积极探索双创教育制度化道路。


  “从顶层设计上加大对双创教育的力度,才能让双创教育发展方向更明晰,让师生更重视。”丁建定如是说道。


  ——他们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善课程结构,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与金蜜蜂和特拉华大学的合作,只是我们创新育人机制的缩影。在现有基础上,学院还将不断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渠道。”作为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王茂福说:“双创教育不仅要有制度、成体系,还要更多地找资源、拓渠道。”


  ——他们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环节。学院突出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科创基地、公益团队等为载体,以各类导师项目、大创项目、大赛项目、社会实践等为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实践与双创教育的统一化。


  “只有通过具体的项目,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创新创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石人炳介绍说,社会学院是湖北省三大社会学赛事的发起单位,包括湖北省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湖北省MSW(社工专业硕士)实务与技能大赛和湖北省社工案例大赛,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创新创业平台。


  ——他们把双创教育融入育人文化。学院高度重视双创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举办明辨大学堂、喻晨学术沙龙、青年教师沙龙、各类社会学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不同层面的交流与研讨,加强国内外学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给学生以熏陶,以文化人,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这样的创新创业力量才能更强大更持久。”学院党委副书记谭静这样说道。


  ——他们为双创教育搭建多维支撑体系。建立本科生创新创业基地,覆盖高、低年级;打造数支科创团队,实施传帮带策略;联合院内导师、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形成多方联动的指导资源;集纳校内经费和社会资助,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施行师生双认可机制,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对投入双创教育工作的老师、取得双创成果的学生给予肯定和激励……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让学院双创教育支撑体系不断健全,构建起双创教育生态链,营造起浓郁的双创教育氛围。


追求卓越:助推文科生创新创业获突破


  完备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让社会学院的双创氛围蔚然成风。在这里,“创”意故事层出不穷,文科生在创新创业领域正大显身手。



  树米科技团队“开启后SIM卡时代智能生活”项目勇闯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37万个参赛项目中挺进全国30强,捧回金奖,成为我校在“互联网+”大赛国赛中唯一获奖的文科团队,让评委纷纷感叹“这么好的项目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回忆起备赛过程中的连续熬夜和上百次文案修改,树米科技团队主要成员、2015级硕士生冯楠深感“都是值得的”。她感慨地说道:“学院、导师、学工组给项目提供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链接和全程悉心培育,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2015级本科生左静怡则认为“比赛经历让我更大程度上跳出了以前对自己的角色限制,开拓了我的眼界,对我的发展规划很有帮助”。



  面对家长“只有你们来了,他才开口说话”的企盼,星希望社工服务社成立7年来,坚持对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团队先后开展大型自闭症公益倡导活动30余次,常规自闭症儿童服务活动160多次,涉及150多个家庭,直接受益儿童累计800多人次,得到受助家庭和社会媒体的高度赞誉。


  谈起每一次公益活动的筹划和组织,现任星希望团队主要负责人、2017级硕士生侯瑶佳坦言“总是很艰辛,但也都是满满的收获和感动。”对于团队发展,她肯定地表示:“‘因爱传承,为爱坚持’是每一届星希望团队成员的坚守。这一份坚守的背后,是学院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指导。继续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创新‘星’与‘心’链接沟通的美妙之旅,是我们对学院最好的感激方式。”



  从分团委书记到硕士研究生,曾福星的身份变了,但他对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却始终如一。他带着学生奔赴云南、贵州等地,开展深度调研,主持的项目《助推养老服务业:“闲”“废”“禁”资源的凤凰涅盘——基于南昌市三个区闲置资源改造的调查》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挑战杯”湖北省一等奖、学校“求是杯”特等奖,指导的学生项目《从“被上楼”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基于沙洋县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调研》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各类省级奖项8项和校级奖项若干。


  “不断完善组织载体、专业载体、队伍载体和项目载体,协助学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专业化、项目化和制度化,是我一直想做、也一直在努力做着的。”曾福星如是说道。



  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2014级本科生张文军参与了多次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和同学们一起两次荣获“三下乡湖北省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团队”称号,现在他已获得保送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生的资格。


  回首大学四年的成长历程,张文军认为:“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相互渗透,让我们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共同提升,也促进我们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我们有更多选择打下了基础。”他还建言学院通过调研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地点,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置“社会实践试验田”,开展追踪调查,让社会实践成果更有现实意义。


  ……


  社会学院对双创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谋划,让一张张“创”意好牌纷至沓来。



  “从意识的萌发,到行动的实践,再到思想的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学子在创新创业教育这块‘试验田’上,播种着希望,付诸着勤奋,收获着成果与更多思考,这就是我们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所在。”


  倾听着一个个充满激情、热情与温情的双创故事,丁建定甚感欣慰。“这份‘初心’就是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所说的,大学最核心的责任和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给学生植入创新的基因、播下创造的种子,让创新的核心要义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并伴随他们一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