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群众路线网:华中大院系负责人走群众路线促发展
发布时间:2013.11.07

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39

       

在华中科技大学7000余亩的校园内,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

党建工作,他们是“宣讲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师生员工中间;学科建设,他们是“设计师”,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科学研究,他们是“旗手”,指引方向又保驾护航;师资队伍建设,他们是“伯乐”,广纳天下英才;人才培养,他们是“家长”,生怕孩子成长中挨饿受凉……

他们是学校的一批院系负责人。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师生,倾听声音,凝聚智慧,他们在基层岗位上求是创新,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做师生的贴心人、领头羊,用一流的工作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夯实着基础。

求真务实聚人心

“9月组织生活会由各个支部组织收集意见,主要是针对实验室的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四风’问题来提意见”“支部书记们要做好实验室的整体安排,也要安置好每位新进师生”……

9月3日,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新学期第一次党支部书记沙龙上,校长助理、实验室党总支书记林林正与支部书记们商议近期要做的工作。

“这些党支部书记都是各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平时他们都挺忙,我这个书记时常提醒他们一下是应当的。”林林笑着说。

光电实验室是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的第一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2005年实验室设立党总支后,担任书记的林林就一直思考着:在学术单位如何做好党务工作。她认为要开展符合实际、凝聚人心的工作,使党务和学术“两张皮”变成“一块铁板”。

2005年,林林动议实验室各教师支部书记均由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担任。当年,实验室设置的7个党支部,除行政党支部外,其他支部书记均由教授担任。2012年,光电国家实验室实体化运作后,以5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工艺平台为基础设立了纵向党支部,均挑选党性强、政治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的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有威信、有号召力、有话语权,党支部也就有了更大的战斗力,光电实验室也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业绩: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获得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20余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系列在内的SCI论文近2000篇;目前,实验室与全球40多个重要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10多个企业联合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光学科研机构之一。

院系是学校的办学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华中科技大学党委认为,院系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一个政治上坚定、业务水平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民务实清廉的院系领导班子。

8月24日,北京,中国工程院316会议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国内12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宣布成立。在现场的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周莉萍、院长丁汉感慨不已。他们明白,这背后离不开所有机械学院师生的团结实干。

7月11日,学校正式放假,但机械学院“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申报筹备工作才刚刚起步。周莉萍、丁汉丝毫不敢放松,召集院领导班子、院士、教授、青年教师等骨干力量,召开10多次讨论会,让“2011计划”工作在整个暑假没有断线。

“大家不但没有推辞,反而以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为荣。”让周莉萍感到欣慰的是,尽管是在暑假,但每个人的热情不减,他们主动加入到筹备工作中来,发挥各自的力量。

机械学院副院长汪新军说:“在学院领导和一大批教授的内心深处,永远怀有危机意识,永远保持着未雨绸缪的工作始发状态。不要说暑假期间,就是春节期间,你也会经常看到机械大楼灯火通明的景象,看到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默默投身于工作的场景。”

华中科技大学院系负责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在他们接地气,聚人心,把师生的意见切实体现到政策制度和工作部署中。

2005年至2006年,谢正学、李高先后分别出任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当时,学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上访、信访时有发生。“必须了解现实问题和职工的思想状况,否则各项工作都会受影响。”两位负责人迎难而上。

全院近90名教职工,谢正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和他们一一谈心并做详细记录。在那段日子,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食堂,甚至上下班的路上,时常可以看到他与教职工谈话的身影。

摸清情况后,谢正学、李高及班子成员决定首先创造团结稳定的环境:学院落聘职工重新上岗;调整工资、年终奖的发放;重构学院文化;积极向社会筹资,把破烂桌椅和风扇更换成了统一的桌椅和空调……慢慢地,老师们的抱怨明显少了,工作积极性高了;相互尊重、团结奋进的氛围在学院形成了。

学科发展是李高的中心工作,他重视与师生们的交流,认为只有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达成实际的发展。

每一届学生毕业离校之前,李高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一次单独的“毕业谈话”, 与他们畅谈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指出他们的不足及努力方向。同时,在真实掌握和了解了学院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后,他组织学院增加了10余门本科生和研究生新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进。

“谢书记和李院长一个有激情,一个很稳重,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其中要是谁状态有些不佳,另一个总能顶上,他们在各项工作上都配合默契。”副院长张勇慧觉得,学院的领导班子在书记和院长的带领下团结而有活力。

春风化雨暖人心

“这项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和创新性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你的研究方案的可行性?”7月14日,暑期里第一个周日的9点,一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答辩”正在生命学院进行。

这场模拟答辩的主角是生命学院34岁的年轻教授马聪。而“导演”这场答辩的却是生命学院党总支书记耿建萍。

“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学者。”从马聪2011年9月回国后,耿建萍就一直关心着他的发展,帮助组建实验室,建设学科平台;2013年1月,马聪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

当得知马聪申请了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后,考虑到他在国内答辩的经验较少,耿建萍将学院所有副院长和一些有经验的教授号召起来,为他积累经验。

“答辩下来我出了一身冷汗,意识到有很多地方准备得完全不合格。在耿书记的督促下,我重新修改了答辩内容,并在后来的正式答辩中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我内心非常感谢和佩服耿书记。”马聪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工作始终是院系工作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如何发挥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生命学院耿建萍、徐辉碧、骆清铭、王擎等历届班子成员经常思考、谋划、实践的中心工作。他们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老师们当好“后勤部长”,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苏莉教授是生命学院大力引进的人才之一。从“既来之则安之”到埋头苦干、稳定发展,再到拥有“我是华中大人”的自豪感,苏莉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颇丰。她告诉记者:“帮助大家站住脚,为大家寻找发展机会,是耿书记整日忙碌、操心的事。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高温酷暑,她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她都和我们一起奔波奋战,处处都展现出专业的眼光和无私的奉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师生,贴近师生,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众多院系负责人的工作常态。

能源学院有个“约饭QQ群”,到了饭点儿,老师们会约好一起到食堂吃饭。这样的“约会”,能源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刚经常参加,“我们大家就坐在一起吃着饭,聊聊天,这样就把话都给说开了”。

陈刚是个“双肩挑”干部,业务上的出色表现,为他做学院老师们的贴心人加分不少。

“学院里的老师有什么压力、有什么苦,心里怎么想的我都知道。我也能理解他们的一些诉求和想法。同时作为党总支书记,我得关心他们,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我是没能力解决的,但与老师们交流,可以为他们释压、分忧,取得一些谅解、共识。”陈刚说。

陈刚多年来的付出,得到了学院教师的交口称赞,他们都觉得这位党总支书记的确是真心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的想法,更能办实事。学院郭照立教授还曾经对陈刚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有困难,我就找你了,我信任你!”

师生的实际困难也常常牵挂着这些院系负责人的心。

9月19日中秋节,自动化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耀家里到了一位小客人——2013级新生小吴。

在学期初的新生走访中,学院了解到小吴是一名孤儿,家里特别贫困。怎样让他顺利度过大学生涯,成了学院党政班子的“心事”。

9月16日,学院党政班子与小吴进行了交流。院长曹治国希望小吴把学校、学院当作自己家,并表示学院会在各方面帮助他,为他的大学梦想提供保障。张耀鼓励他要多和老师沟通,在大学中成人成才。当日,曹治国、张耀代表班子将2013年下半年的2400元生活补助交给了小吴。

现在,学院党政班子现已决定对小吴进行结对帮扶:每年给小吴5000元生活补助,定期见面关心他的近况,逢年过节邀请小吴轮流到班子成员家中做客等。

艰苦奋斗增信心

一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4.4公里。

五年多来,只要不出差,现任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的解孝林(2008年任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常务副院长、2012年5月任院长)总会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化学楼和韵苑28栋之间。

2008年,为了给引进人才提供科研用房,解孝林主动将自己的实验场地腾出来,将实验室从位于学校西区的化学楼搬到了条件较差的东校区韵苑28栋学生宿舍。

解孝林的身后,是一群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的同事、学子。

因为历史原因,化学与化工学院师资队伍过小、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科研平台落后,学科虽有特色但一直没有形成强势,在很多人的眼中仍是个“基础课专业”。

但是,学院班子带领师生十年磨一剑,上下一心谋发展。关系学院建章立制、长远发展的所长例会、教授会,院领导班子是一定要参加的;党总支书记李涛的父亲几次病危,他却因为工作没能在旁守护;即使是春节,解孝林都没顾上回家探望八旬父母;节假日里,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在实验室加班……

正是在艾一梅、郭兴蓬、李涛、解孝林等几届党政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学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奔,于是有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形成了由双聘院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组成的高水平师质队伍;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较大提升,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ESI排名由2008年的TOP1%提升到2013年的TOP0.39%,前进600多位……

在解孝林看来,学院目前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和谐发展的传统,为建设一流的化学、化工学科而努力,为学校工科、医科等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熟悉华中科技大学发展历史的人士都知道,这所学校虽然没有深厚的历史,没有区位优势,却时时能做出一些大事情,干出一番大事业,这源于该校有着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优良传统。

199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和生物物理研究方向和原生物工程系进行整合,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立之初的生命学院,无论是在办学经费、硬件设施,还是在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由耿建萍、徐辉碧组成的首届领导班子在全面研究学院现状后认识到:要把生命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学科,关键在人才;要依托学院学科特色,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式人才,才能使生命学科走在国际前沿。

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华中地区处于地域劣势,为了争取人才,学院领导可谓倾尽心力;科研基地少,学院领导尽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强调科研资源的共享,积极推动广大教师的合作与协作……

一个个优秀人才被引进,一个个学科团队搭建起来,学院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生命学院实到科研经费近1.6亿元;2008年至2012年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其中《细胞》1篇,《科学》2篇,《自然》系列刊4篇;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科已进入ESI前1%国际排名……

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材料学院院长黄云辉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这种激情源于他对学院高度负责的使命感。

2010年底,黄云辉就任材料学院院长。3年来,学院交出了一张成绩单:引进人才多名;发表数百篇高水平论文,ESI前1%高被引论文就有10篇;仅国家科技奖就达4项;目前ESI排名为全球第138位,比2010年的第195位前进近60位……

在旁人看来,这张成绩单可圈可点,怎么也能松口气缓缓了。但是在黄云辉眼里,这些成绩还不够。他的心里还有一张更大的蓝图——发展“大材料”,缩小与国际一流高校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差距。

“简单、实干、有战略思维、有组织才能,黄院长是我的偶像。”卢兴教授被黄云辉“大材料”的蓝图所吸引。卢教授回国不到两年就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有2篇。目前,材料学院引进的6位人才都各自开拓了新的方向,研究工作正蓬勃开展。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