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谭静
11月11日,武汉一夜跑步入冬,气温陡降。船海学院大四学生林诗尧一如既往早早地来到了东二楼307实验室。这两天导师解德教授给他安排了个急活儿——一些数据要尽速算出来,不然会影响后期的实验进展。
到了实验室,林诗尧跟比他早到的师兄打过招呼,就开始认真计算起来,作为解德教授的准研究生,林诗尧早已为这个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所熟悉,早在去年他就已经以本科生的身份成为了这个实验室的一员。
每每说到这件事,林诗尧就特别自豪,因为他是船海学院“党员教师一帮一”“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的第一批成员。本科生能够进入实验室,提前参与科研工作,让他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真正圆满了。
林诗尧回忆:“我记得是大三上学期开学,辅导员通知我们说学院要开展‘党员教师一帮一’和‘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征集对科研和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同学跟老师结对子,提前参与科研活动,我立马就报名了。”
与林诗尧结对子的是解德教授。作为船海学院院长,解德除了教学和科研,还有许多行政工作,平日里非常忙碌。一开始,林诗尧担心,自己会不会就是挂个名而已,学院的这个“党员教师一帮一”“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会不会流于形式。但解德一开始就给他布置任务的做法消除了他的疑虑。“解老师对我几乎跟对他的研究生是一视同仁。有时他交代我的工作超出了我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他就会告诉我要看哪些书,需要怎么学习,有时候甚至是手把手教我。”
一年多来,林诗尧完成了华中大-武钢联合实验室项目冶金反应过程动力学中的喷吹模拟部分,独立完成了武汉船机的喷推选型平台研制。目前,他正在博士研究生乔午锋的带领下,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强非线性耐波性时域分析通方法的研究,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感动于学院对人才培养的用心和导师的学术、人格魅力,收获中的林诗尧决定放弃出国的计划,留校深造。当林诗尧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免研资格时,他跟室友说:“国内的科研条件或许不如有些国家,但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更被需要、更被重视。”
解德表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始终应该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学生的培养要跟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成才拥有更高更好的平台。”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敬鹏飞说,学院已有70名学生和老师结对子,像林诗尧这样进入老师实验室的有30多人,这项活动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距离,让老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环节,学生也协助老师们完成了许多科研工作,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