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讯(记者 万霞 通讯员 陈军)疼痛是人体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过度的伤害性刺激不但会引起强烈的疼痛感觉,而且还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目前世界上有10%的人忍受着疼痛的折磨。疼痛致病原因十分复杂,已发现多个疼痛致病基因,但因疼痛的类型多样化,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我校生命学院刘静宇教授、姚镜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该研究成果10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此篇名为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in SCN11A Cause Familial Episodic Pain(《SCN11A基因获得性功能突变导致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的论文中提到,该合作研究团队应用先进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两个大的中国发作性疼痛家系中发现SCN11A基因上存在2个错义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1021例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等,结合SCN11A基因功能研究,最终成功发现并克隆了人类疼痛疾病的又一个致病基因SCN11A。
据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刘静宇介绍,这两个大的中国发作性疼痛家系共有28位患者,两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类似:疼痛的主要部位发生在下肢远端,偶发在上肢的肘关节、指关节和掌心;周期性疼痛发作时间常在午后,阴雨天、换季、疲劳和身体虚弱(如感冒过后)常可诱发;幼年发生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疼痛发作次数、发作周期、疼痛程度等减少;疼痛时伴随出汗以及疼痛部位发凉,热敷疼痛稍缓解,但疼痛严重时口服抗炎去痛药可以快速缓解疼痛。
在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刘静宇等研究人员对这两个家系进行遗传分析,排除三个离子通道基因SCN7A, SCN10A和TRPA1(它们的获得功能突变可以导致类似的神经性发作性疼痛)是导致这两个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利用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锁定在3号染色体(3p22.3-p21.32)上,进一步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第一个家系的一位患者测序,分析发现定位区段中SCN11A发生一个错义突变,随即对第二个家系患者桑格测序,发现SCN11A发生另一个错义突变。这两个突变分别在各自的家系中与疼痛表型共分离,分别在1021例家系外正常人群中不存在上述突变。
刘静宇告诉记者:“这2个突变使我们在遗传上证明了SCN11A基因突变是导致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原因”。为了进一步确认研究结果,刘静宇等又从电生理进一步研究发现,SCN11A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膜钠离子通道活性增强,从而导致细胞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引起相关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快速发放而致痛。
刘静宇表示,疼痛致病基因SCN11A的成功克隆,拓宽了疼痛的致病基因谱,为进一步研发治疗疼痛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必将为疼痛患者带来希望。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6080.htm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0/28/nw.D110000gmrb_20131028_2-06.htm?div=-1
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10/29/content_230706.htm?div=-1
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4377.shtm?id=284377
北京日报:http://bjrb.bjd.com.cn/html/2013-10/26/content_119918.htm
长江商报: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10/460315.html
武汉晚报:http://e.cjn.cn/whwb/html/2013-10/26/content_5241230.htm
武汉晨报:http://whcb.cjn.cn/html/2013-10/26/content_5241139.htm
楚天金报:http://news.cnhubei.com/ctjb/ctjbsgk/ctjb14/201310/t2738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