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徐莉莎
10月11日早上六点多,新闻学院新闻系大三的李佳萱早早起床准备PPT。这一天,她要在“马列新闻论著选读”的课上和同学一起做新闻评述的课堂展示。开课将近一个月以来,李佳萱和室友逐渐对阅读马克思的原著产生了兴趣,而这是她们当初没有想到的。
本学期开学初,拿到课表的新闻系大三学生不禁觉得头疼。不仅因为满满当当的课表,还因为这学期又有了一门“耗流量”的“思想性课程”——马列新闻论著选读。没有教材,没有准备,没有期待,大三的“老油条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
“不用自己买教材?”同学们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上课的第一天,同学们就从教这门课的唐海江教授处领到了一本蓝色小册子,它集合了12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新闻的经典论著。
这本特别的教材门课的“教材”是唐海江自己选编的,而且是他用自己的科研经费为同学们印刷的。唐海江2011年被新闻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多来一直为本科大三学生教授这门课。关于马列主义新闻观的书很多,为什么唐海江选择了让本科生阅读艰涩的原著呢?
如何教马列主义新闻观?唐海江有着自己的思考:“怎样使这类课程摆脱意识形态灌输的桎梏呢?”他认为,在一味的宣教中,学生们只会“迷失了马克思,也迷失了自己”。
于是,唐海江按照自己的理念革新课堂模式。一方面学生分组在每堂课上展示,解读原著,师生再进行自由地探讨。课本虽然艰涩难懂,学生们在展示中倒是创新了不少方式。另一方面,唐海江在课堂中增设了学生评述一周新闻的环节。
对于生涩的文字内容,大三的本科生读起来很有难度,但是通过认真阅读,他们也能从中获得乐趣。新闻班的肖悦在阅读时常常感慨:“伟人的逻辑真的很严密,马克思使用的语言往往也很俏皮。”
“这是一种穿越”,唐海江经常在课堂上说这句话。他引导学生查阅、了解原著产生的时代背景,要学生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来学习、理解原著。他希望通过对马列主义新闻观发展变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反观现实世界。因此,唐海江在课堂上增加了新闻评述的环节。
唐海江喜欢聆听学生的观点,也喜欢打断学生的发言。最初还有些同学不太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大家也开始在课堂上举手打断老师的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像唐海江常常说的,这是一个信马由缰的课堂,你可以鄙视甚至秒杀我的观点。在他看来,教授这门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引发大家争论沟通,自己也从中了解到学生们目前到底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