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蔡振阳 刘梦婷 易舒冉 谢玉洁
挥挥手,告别了艰苦的军训,新生纷纷踏进了大学课堂。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和座位,迎来了与高中不同的授课方式,他们还适应吗?让我们走近这些大学新人们,看看他们的大学课堂初体验。
这种感觉真棒
“上高中时,我都是翻着书本上课,还会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在法医学系1301班新生贾慧婷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高中时认真记笔记的习惯,到了大学也不能丢。翻开她崭新的课本,前几页已经划上了不少标注。
10月8日下午3点40分,贾慧婷做好了准备,兴奋又期待地和同学们一起迎来了第一节专业课“生命科学导论”。可是才开始上课,老师的一番话就让她对曾经的好习惯产生了疑惑。“课本里并非每一部分都重要。你们应该转变思维,以我的PPT为主,以书本为辅。”“在课堂上要勤于思考,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听到这里,几位同学松开了紧握的笔,抬起头来仔细看着老师的PPT,生怕漏掉了重点。
“生命的特征有哪些?”老师一边翻着PPT,一边提问。一位同学举起了手,但是老师却笑着说:“回答问题不需要站起来,在我的课堂上就应该像家里一样自在。”
原来大学课堂可以这么自由,同学们顿时松了口气,现场气氛慢慢活跃起来。大家不再拘束,而是肆无忌惮地坐在座位上开始讨论“生命都有复杂的结构”“生命都能够繁衍后代”……贾慧婷也慢慢适应了这种与以前不一样的授课方式,加入了讨论。
“高中时课堂纪律比较严格,师生关系更严明,回答问题必须要站起来,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而在大学课堂上就自由多了,老师也在讲台下和我们一起讨论、互动,让人觉得轻松多了。”谈到自己第一堂专业课的体验,贾慧婷感觉真棒。
德语课,期待继续
9月29日 星期日 晴
前几周我就开始查课程表了,今天终于要上“综合德语”课了!带着满心的忐忑与憧憬,我第一个走进A313教室,挑了一个离讲台最近的座位等着上课。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走进一位干练的老太太,她三步并作两步,麻利地跨上讲台。我想,德国以严谨干练著称,这老太太或许是受到了德国文化的熏陶吧。
“Guten Tag!”咦,这是啥意思?没有接触过德语的我们一头雾水,看着老师脸上灿烂的微笑,我琢磨着这大概是“你好”“早上好”这样的问候语吧。 我开始有些紧张,听不懂怎么办?这位老师好像只是自顾自地说德语,她不理我们怎么办?我忙抬起头,希望老师能注意到我。
老师走下了讲台,继续重复:“Guten Tag!”她开始和同学们一个一个进行互动。终于快轮到我了,我硬着头皮抬头,正好对上老师的眼睛。她的目光炯炯有神,似乎在期待着。我大声地开口:“Guten Tag!”嗓门之大,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老师也有些意外,眼里闪过一丝欣喜。“耶!”我终于做到了,心里的紧张也消失了一大半。
紧接着,听德语歌曲、看德语视频,甚至站起来做游戏……没过多久,我们就能用蹩脚的德语进行自我介绍了。“起立,一、三排向后转,向后面的人做自我介绍。”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南腔北调的德语,让我仿佛置身异域。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德语的乐趣,下课铃就响了,而我的德语课也只能暂告一个段落……
(外国语学院德语1301班 刘梦婷)
端起画板就动手
“沙沙,沙沙……”10月9日下午2点,东九教学楼A505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铅笔与纸的摩擦声。机械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产品设计1302班正在上第一门专业课“设计素描”。
还没到上课时间,许多学生就来到了教室。他们看见摆放好的静物,就自动选好了画画角度,准备开始素描。有的学生坐在矮板凳上,把画板架在腿上;有的则把画板放在画架上,站着画画。大一新生为何对课前准备工作如此熟悉?老师解释说:“他们以前都是美术生,在画室里上过课,也有一定的素描功底。”
“你的线条过硬,要注意在中间色调上做文章。”虽然老师没有集中讲解,但他一直在教室内巡视,时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走了几圈,老师突然宣布:“下周还要画个人的肖像素描。” 话音刚落,有几位学生抬起了头,一脸的不情愿,似乎在叫苦。老师解释说:“再过一周就要开始学习与产品设计有关系的素描绘画了,但静物素描是基础,不能把基础丢了。”
“哗哗,哗哗……”铅笔接触纸张的声音开始变大,很多学生已经画好了物体的形体结构,开始用铅笔大面积描绘画面明暗。下午5至8节课都是“设计素描”,但几次上下课铃声似乎对这些专心画画的学生没有任何影响。
虽然还是以前画过无数次的素描,但在大学课堂里学习,对新生来说可是第一次。瞧,他们正沉浸在绘画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大学的第一次专业课。
小伙伴们被难倒了
马上就要上第一堂专业课“无机化学”了,课本却还没拿到手,化学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302班新生赵琛对要学的内容只能停留在猜测上……9月30日下午,西十二S403教室里,距上课还有20多分钟,他的心里有点儿不踏实。
“我之前看了《微积分》的课本,什么拉格朗日、柯西、罗尔啊,看起来好难的样子。”赵琛皱了皱眉头,有点担心自己学不好大学课程。很快,这个大男孩就想开了:“只要不瞎玩,我就不信学不好!”
第一节课,老师先介绍了化学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赵琛和其他同学一样,听得很入迷,不时兴奋地鼓掌,“感觉自己可以研究分子,特别牛!”
几个廉价普通的原材料,经过反应组合在一起,竟然可以成为一个六面体“小笼子”,变成一种特殊的材料,这让赵琛惊叹不已。他告诉记者,自己对老师提到的这种超级分子尤其印象深刻。但他也有点儿遗憾:“超级分子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想出来的?”
“之前的介绍也许让你们激情澎湃,可是上课就不那样有趣了,你们可能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先给大家提了个醒,之后很快进入了正题。赵琛和同学们的“专业课”才真正开始。
提起之后的课堂内容,赵琛只有两个感受:快、难。他甚至感叹,老师上课时翻ppt翻得太快,有些内容他还没反应过来就翻过去了,“高中老师是每个知识点依次慢慢推进,而大学老师是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