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雯怡
10月14日,校团委志愿者行动中心刘仁钊老师,终于“有空”坐下来和记者聊聊。
今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整体提前,130多位同学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要在14天内,将招募工作的考试、面试、审核、公示、报送等工作全部完成,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刘仁钊和同事们忙得分身乏术。
一天237个电话,这是刘仁钊电话最多的那天的统计数字。按照工作8小时计算,平均每两分钟,他的电话就会响起。“我上班就会戴上蓝牙耳机。”刘仁钊一边从口袋里掏出耳机戴上,一边告诉记者:“这样我就可以空出手来在电脑上处理事情了。”他笑着说:“这是我的上班必备工具,可真不是为了装酷。”
刘仁钊的母亲就住在校内,距离他工作所在地——大学生活动中心不过是几步之遥。然而忙碌的他已经好几天没能去探望老人家了。几天前,他无奈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N过家门而不入,儿子不孝呀!”
从2007年起,刘仁钊开始参与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7年来,经他送走的志愿者有200多位。这些刘仁钊口中的“娃儿”们在地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心。
“平时会和志愿者多交流么?比如打电话?发邮件?”记者问。“当然了,不过现在都用微信了,谁还用邮件啊,太土了。”刘仁钊掏出手机“秀”出一大堆微信:“瞧,这是几天前为了解决志愿者的课时问题发的。中秋节那天也没能安心过节。人家赏月,我发微信。”他灿烂地笑着,“不过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
“我们上一批志愿者为恩施州来凤县募集到了145万元的物资。”带着一丝骄傲,刘仁钊说着他的娃儿们,然而很快就语气一转,透露出一丝不放心:“上一批的娃儿们在那里的上课任务太重了,每人每周要承担37至38节课的工作量,还得去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
抗议着地方学校的不合理安排,刘仁钊发着些许小牢骚:“志愿者不能只沦为教书匠,他们应该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对口帮扶。”就这样,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带着一点牵挂,就像每一位不放心孩子在外的家长。午后的阳光晒在身上,很暖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