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痛后的思考:学者共议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
发布时间:2008.06.12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张熠 浏览次数: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一月祭的日子,让我们一起为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6月12日,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一场名为“巨灾中的沉思---应急决策与灾后重建对策”的研讨会在哀痛与思索的氛围中展开。

    此次研讨会力求全面总结抗震救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评估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应急执行力等方面的得失,在灾后重建对策等相关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华社湖北分社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院长黄钧、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我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等来自学术界与传媒界的人士出席了会议。 

                关键语: 应对高风险是衡量社会发展标准  

   “汶川大地震,仅仅是地球喘了一口气,据说就给我们带来相当于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危害。”欧阳康在致辞中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个高风险社会,而能否自觉有效地应对风险,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placeholder

   “作为学术界的同仁,要更多地利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和研究,并通过新华社这样的渠道,为国家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实现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此外,他希望在此次会议中,能够将学者的理论观点与记者的新闻视野有机结合,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思考如何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关键语: 网络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首脑在地震灾害的处理中,反应迅速,起到核心的作用。我校公共预警研究中心主任佘廉对此感触颇深。

    他在还《汶川震灾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网络的作用在灾害中得到更多的认识,比如在志愿者招募中、在募捐中、在社会情感中、在人文关怀中,网络扮演了重要角色。佘廉还谈到,现代化的技术在此次灾害中得到最大化的运用,即彰显效率,同时也存有不足。 

   在佘廉的研究应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在应急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缺乏法规法理上的研究,缺乏专业技术应用及选择的理论,缺乏专业应急队伍的培育体系等。佘廉叹道:“这些‘缺乏’,在灾害中一次次被凸显出来。 ”

              关键语: 信息缺失严重,导致决策不准确

    黄钧当年在唐山大地震中,就失去了几位亲人。而汶川大地震,又引起了他心中的痛。 

   “很多人关心地震预测的问题,其实专家们指出,在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预测中,正确率不会超过40%。”在《汶川地震的反思与应急管理面对的问题》报告中,他无奈地指出,有无先进设备的预测效果相差不大,“不到40%的准确率,就跟抛硬币一样,预测准确很难。” 

   受灾那几天,电视上经常出现温家宝总理在前线指挥的画面,但他感觉就算如此,温总理还是不能完全掌握信息。有些地方依然成为信息盲点。这次灾害信息缺失就显得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前线,直接导致决策不准确。在应急预案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有用。

   “其实在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决策中,时间消耗、灾害损失的最小化是最关键的,而成本的考量就在其次,”黄钧说,“毕竟,人命关天!” 

    此外,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作了《应对巨灾的能力与体系的若干思考》报告,新华社湖北分社常务副总编、高级记者唐卫彬作了《汶川震灾中的传媒应急与效应》报告。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宁夏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地震局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


资料链接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   我国首个从事公共安全预警研究的学术机构,是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的博士点、硕士点,是一个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该研究中心进行集成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为:公共安全预警技术,企业危机预警技术。致力于在宏观与微观方面开发关键技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应急响应与应急决策的能力,建立预警管理和应急技术平台,力争成为国内首个涉及政府、行业、企业三方的预警服务平台。

                                          记者团  程遥 李宁皓 韩畅  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