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这一刻,裘老,我们依然觉得今天的所见所闻都仿佛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梦境,并非确凿的事实。谁能相信,您就这么走了,如此突然,如此匆忙,让我们毫无心理准备。惊闻噩耗,众皆愕然,茫然而不知所措,凝噎而无言以对。
上个月,您不是还拄着拐杖在带头为地震捐款吗?您不是还以耄耋之躯在给转到同济医院治疗的震区伤员查房吗?您不是还能精神矍铄地和医务人员一起会诊吗?您老身体安康,实为同济之幸之福,我们心中无比欣慰。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您就这么猝然而去,匆匆与我们幽冥永隔了呢?多少即将毕业的同学,都期盼着在神圣的毕业典礼上,能够见到您,再次感受你举手投足间的大家风采。而造化弄人,那一幕曾令人无比憧憬温馨与幸福,已经彻底不可能了。先生既去,吾辈唯余怅惘哀痛,悲不能自已。
在同济,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您的故事:“裘氏刀法”精准绝伦,“三张纸只划破两张”,“爱情超越国界”,“心怀系祖国”,“情系病人”,“对同济深怀依恋”,“安居陋室以求其乐”……初来同济之时,在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见到您。那一刻震撼心灵的感动以及对您那发自心底的敬慕,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央视“医学大家校园行”行至同济,您畅谈自己医者生涯的传奇经历和点滴感悟,让闻者如沐春风,“三知”“三会”的追求,以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深深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您作为一位名医的仁心妙术和淡薄宁静。
很多同济人都不会忘记,在去年“百年院庆”庆典之上,就在您走上台的那一刻,多少人的眼眶里涌出了激动的泪花。在武老离开的日子里,整个同济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您是我们同济人心中最有力的支柱。而现在,裘老,您竟然也去了,就这么溘然地离我们而去。没有了您的同济,是何等的悲哀啊!先生既去,犹如天柱坍塌,地势倾颓。只见草木含泣,但闻悲风呜咽。我等区区之辈,在此唏嘘痛哭,却已无力回天。
裘老,您在何处?您走远了?您还能听到我们深情的呼唤吗?还能看到我们哀伤的泪水吗?您可知道,我们多么地想念您?您可知道,裘夫人还在家里等着您,然而,从此之后,她不能再和您一起幸福地共度春秋。您可知道,有多少病人望穿了双眼等待着您给他们以生存的希望和信心?可是,从此之后,病房里再也不会有您持杖而行的身影。您可知道,您的学生多么希望从您的真知灼见中得到启发?但是,从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聆听您的谆谆教诲。您可知道,医学界还在等待着您创造更多的奇迹,培育更多的杏林新秀?
让人痛惜的是,从此之后,书桌前再也没有您的伏案钻研的灯影,对于整个医坛来说,如此巨大的损失何以弥之补之?我们是多么想您,多么希望您能回来,我们多么希望今天的事情都不是真的。可是,我们敬爱的裘老,您在哪里啊?
您一生为病人为医学为同济奔波劳碌,到九十高龄依然如故,或许是上苍也不忍让您再如此操劳,所以把您接回了天国。我们衷心地祝福您,愿您在那里能获得平静和安宁,好好休息。希望您的在天之灵能赋予同济人以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沿着您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您并没有离开我们,也不会离开我们。校园里红楼的小径上不是还弥漫着您留下的气息吗?您的故事不是还在我们中间流传,影响着无数年轻的医学生吗?您是同济精神的丰碑,您的大医风范永远激励着代代同济人。我们必当化悲痛为力量,传承积淀了百年的同济精神,肩负起振兴祖国医学救死扶伤的使命,不辜负您的厚望。
安息吧,裘老,我们想念您,永远……
[视频]高山仰止 景行行之:裘老生前画面
(本网评论员 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