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我是三更天就打鸣的鸡,叫得早!
发布时间:2008.03.31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尹辉 浏览次数: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讲座完后不知道能不能要到签名?”……

 

3 29 下午230,身背一个黑色双肩包的温铁军教授迈进西五楼217教室时,教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温教授满面春风地跨上讲台,双手合十向慕名前来的广大师生问好,经久不息的掌声再一次响彻全场。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样的问题,当你讲市场这个逻辑的时候,你会说,符合市场选择啊,谁叫我成了要素呢?当你走出人才市场的时候,你就会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地说,我是一个人啊!谁都不愿被资本异化成要素,于是乎,你就是矛盾的。于是好多年轻人都想不开。

 

其实这没什么可抱怨的,这正是符合市场看不见手的正常选择。 教授解释说,当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加以强调的时候,就指出,资本是人创造出的一个客观要素。当资本问世之后,资本便不断地把其他资源转化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要素,而当它把人转化成劳动力要素的时候,资本主义文明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形态。这时候,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就不再是人的基本特征,而是要素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之下,所有要素按照利润这个目标进行配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的价格,稀缺要素表现为高价,过剩要素表现为低价。现在的中国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属于过剩要素,所以不可避免地,很多人就要被淘汰。

 

因此,当人类进入了以弱肉强食为荣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叫不叫资本主义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是资本把人资本化成要素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就是这个选择——发达者因发达而病态,弱势者因羸弱而死亡!“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自哈姆雷特以来,这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回答的一个世界难题。

 

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打破!

 

“有人说温铁军是一只三更天就打鸣的鸡——我叫得早!叫得早就讨厌呗,人家都还在睡觉呢。但是我还是有话就要说。” 在场的所有人 都被温 教授的幽默感染,哈哈大笑。

 

中国第一篇讨论经济危机周期的文章,就是19885教授发表的《危机论》,该文章一问世就引来一片批判,“你怎么能把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周期论拿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呢?”然而就在这一年8月份,中国经济出现了典型的CPI高涨,涨幅高达18.6%,因通货通胀而出现的大量三角债,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典型的通货膨胀生产停滞的危机状态。铁的事实证 明了温 教授理论的预见性和正确性。1996年,他又发表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与中国改革》,断言全球金融资本必然要走向崩溃,并将不断发生危机。果不其然不久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教授风趣地解释道,跟大家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我下面说的东西其实并不特别稀奇古怪,只是我叫得比较早!

 

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城乡二元机构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制度成本是可能长期存在的。从体制角度来说,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凭借城市的体制优势向农村转嫁发展和制度变迁的代价,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制度问题。

 

早在十年前, 教授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三农的理论文章中就指出,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基本国情矛盾和基本体制矛盾,其中,基本国情矛盾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基本体制矛盾是指城乡二元对立的体系结构。

 

今天 教授进一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一旦形成,不可能打破。假如基本体制矛盾能够使得一部分利益群体获得收益但并不承担成本,那么它就会被这部分人长期维护。任何政策措施包括理论文章如果不能针对这两个基本矛盾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那么都未必是好政策或者好的研究。他断言,这个弱肉强食的文明已经走不下去了,人类即将进入的是生态文明。

 

首先你是人,然后才是理论的信徒!

 

亚当·斯密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通俗点说,就是土地是娘,劳动是爹,生下一个不肖子是资本。不肖子率先出逃——资本离开农村,然后就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娘被霸占了——大量土地被征占,爹跑了——劳动力离开农村,于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现在很多干部都在说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其结果只能是农村的进一步衰败。资本天生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打着滚儿越多越好,而农业是生产生活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基本上没有资本流动可言的领域,在农村投入一块钱,一年也回不来,所以农村的投资是陡直地往下走,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市场只造成农业三要素净流出,而不会造成农业三要素回流农村。靠市场来发展农村那不是猴吃麻花——蛮拧吗?

 

为此,有学者跟 教授辩论:你为什么不让农民有选择的自由?农民愿意选择在城市当贫民窟的失业者还是愿意选择在农村做无地农民,是农民的选择自由。面对这样的诘问, 教授痛心地说:“我无话可说。天地良心,这都是我们的同胞啊!如果是你的兄弟姐妹,你忍心让他作这种选择自由吗?你是人,首先你是人,然后你才是你的理论的信徒。难道为了做这个理论的信徒,连做人都不要做了吗?!”

                                 (记者团 谭晓光 刘桂兰 董音菲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第一次看见传说中的 温铁军 教授背着双肩背包走进教室,很亲切的学生摸样。也许11年的插队和11年的走访调查让他与农民亲密接触,潜移默化的亲切感平易近人。是趁着开研讨会的空隙选择了来华科做讲座。讲座完毕还得直接赶去机场直飞北京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却丝毫没有辛酸。也许对于他来说,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只有面对农民的困难时才会显出一点点惋惜。

 

    他毫不忌讳说自己的往事。“不懂事”,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当初的自己。因为不懂事才那么勇敢地做第一个对中国经济说“危机”的人。“三更天就打鸣的鸡”,这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他只是用调侃的语气笑着承认。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走上这条路。尽管有很多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批判,但是他还是坚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调查结果。

 

“我并不打算做理论,我说的只是经验。”他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只是凭调查经验说话。对农民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他“生活在农民之中”。每当他说到农民的时候,他就会说,农民必须成人,而不是当奴隶。“你是人,难道你们要为了做这个理念的信徒,而放弃做人的机会吗?”这是我在全场中听到的最严肃的一句话,和开始的轻松的语气完全不同。他对于做人有很执着的信念。特别是对于农民,更加要成人。

 

当我们提到,我们是老朋友的时候, 温铁军 教授点点头,微笑着表示赞同。忙碌的他,还能够记得曾经我们的团员对他简短的采访。只是这次他还得赶上飞机,我们错过了好好交流的机会。

他果然,从来都不是一个规矩地“做学问”的人。他带着他的亲切感来了,留下一片

掌声。纯朴的“中国农民代言人”,潇洒的侠士。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