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程时杰:“中科院院士”是个新起点
发布时间:2007.12.27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尹辉 浏览次数:

                

 

      20071227日,注定是华中科技大学不平凡的一天,它将在华中大历史上刻下浓厚的一笔:我校电气学院教授程时杰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成为我校第18位院士(含8位双聘院士)。

 

27日下午,在我校仿真中心一楼会议室,一场媒体见面会正在举行。场外寒气逼人,场内却温暖四溢。

        

                        “中科院院士”是一个新起点

 

  消息是今天上午传来的,“心情还是比较平静吧。”程院士微笑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新起点,更重要的是以后的工作。”

 

  校“伯乐”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当选2007年校“我最喜欢的导师”……如今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他,将被更多的人记住。

 

  “成了院士,对以后的工作是有帮助的,比如学科发展的资源将更丰富。我个人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大家的集思广益。”程院士很谦虚。

  

 当选中科院院士,程时杰感受到最多的是责任,“别人会以院士的标准来要求你,所以我行事、说话要考虑得更多。”而在程院士看来,如今他虽然达到了学术称号上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奋斗是无止境的,“下一步,我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真要说,那便是:做的更好。”

 

                   漫漫学问路,执念坚韧伴他行

 

 “我的家庭出身不是很好,考上大学很不容易,所以我很珍惜。”程院士回忆道。1962年,17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听老师介绍这个专业是电机系各专业中所学课程最多的专业。但不管怎么样,机会来之不易啊。”

 

    

 19689月,因为文革在大学滞留一年后,程时杰选择去了条件艰苦的武汉军区沉湖军垦农场开垦荒地。两年的艰苦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更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

 

 后来他被分配到原水利电力部西北火电一公司工作,先后参与了3个火电工程的建设,足迹踏遍西北、华北各地。尽管工作繁忙,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我不愿意虚度光阴。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再看专业书籍,真是收获良多。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那时的坚持。”

 

 33岁时,程时杰考入原华中工学院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1983年,程时杰的人生迎来了一次转折。在时任院长朱九思地推动下,经过选拔,他入选学校第一批出国人员行列,开始了他留学加拿大Calgary大学五年的求学历程。

 

 还是因为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五年里程时杰一心扑在学业上,每天三点一线在教室、实验室和住所间往来。1986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文章An Adaptive Synchronous Machine Stabilizer(一种自适应同步电机稳定控制)。发表后很快受到国内外电力系统控制界的关注,目前已被SCI检索论文引用53次,成为了国内外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领域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198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洪流中。

 

 2003年,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凭研究成果“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人气导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

 

 2007年程时杰教授高票当选我校“我最喜欢的导师”。“有这样的老师来上课,谁还担心没人来听课。”程老师的课经常掌声雷动,一位学生这样解释到。另一位学生则说:“程老师不是为了上课来上课,是为了交流来上课。”的确,程院士觉得既然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那就珍惜课堂机会多与他们交流。

 

 谈到教育子女的经验,程院士认真地说到:“第一是做人。要教会他诚实,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当代大学生普遍身处优越的环境,对此程院士语重心长:“现在大学生拥有很多财富,却也缺乏一部分财富:磨练。磨练不是坏事,逆境很能锻炼人。我就感到周围亲戚的孩子心理承受力不是很好。”“现在大学生很聪明,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回首自己的路,程院士还想告诉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理想,而不努力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采访结束后,程院士很礼貌地和我们握手、合影。他的手温暖有力,笑容和蔼,目光坚定。

 

                                           记者团 王渊 何昭立 摄影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