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余秋雨:中华文明千年变迁及长寿秘诀
发布时间:2007.10.17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朱声仄 浏览次数:

   

    “我今天来,是想给大家讲一堂课”。10月16日晚7时许,当余秋雨出现在早已被数千名学子挤得水泄不通的韵苑体育馆后,他这么说道:“今晚我不讲故事,不讲笑话,也不会攻击别人。我只力求用一种明快地方式,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而为了让站着的同学“看到他的脸”,余秋雨选择站着讲述这堂近3小时的课程。

    在讲座过程中,余秋雨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纵论起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变迁,他精彩的演讲博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在余秋雨看来,有一种简单的定义方式,那就是“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文化最早出现的形式,是人的痕迹,比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这些都是人的痕迹。而文化发展到成熟的形式,则不再是人的一般痕迹,而是精神痕迹。“这种精神痕迹需要价值贯穿,这种价值就是精神价值。这落实到生活中,就是生活方式。”余秋雨举例说,外国人之所以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不同。

   “不过,我们现在在学文化、讲文化时,并没有把精神价值放在第一位。”余秋雨说,在中国,人们更侧重于讲授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对于精神价值则讲得很少。他无不遗憾的表示:“这是中国的缺落。”

    “学习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文化的主干,一个满肚子全是朝代年号的人,并不一定是文化人。”余秋雨说。

中国文化粗略的线条

    做事需要简明的方式,余秋雨认为了解历史也是一样,需要抓主干。因此,他在讲述中国文化粗略的线条时,只强调了五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21世纪。他认为这是一个门槛,此后,中国正式开始进入成熟文明,其标志有:文字的运用、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祭祀仪式和小城市的出现。

    “中华文明不是最老的文明。”余秋雨澄清道,“最早的文明,应该是巴比伦文明,而所在地就是现在战火满天飞的伊拉克。”他告诉同学们,中华文明是一种比较年轻的文明,“只是她登上台后,便不下台了。”

    第二个重要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余秋雨说,这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智者同时出现在了地球上,造就了有名的轴心时代。当希腊的智者在爱琴海边思考人和物的关系,印度的智者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智者在黄河边开始思考人和人的关系。“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同时到来,并且彼此间有明确的分工,不过这分别带来了三个不同的成果:精神自由,灵魂解脱,和社会管理。先秦诸子的思考,主要就是关于怎样管理的,比如道家的无为而治。”

相关链接:

余秋雨喻园讲述中国文化 数千师生如痴如醉

[掠影] 喻园零距离:直面余秋雨

[访谈]余秋雨:最珍惜用生命换来的作品

[学生记者手记]:余秋雨——面对面体验真实

【视频】追踪余秋雨,华科大之行

[我要留言]:余秋雨先生,我想说……


    到了公元元年前后,世界一起进入了帝国时代,罗马帝国、秦汉帝国建立,余秋雨认为,这是第三个重要的时期。帝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智者的思维需要行政架构来落实,“否则只能是天上的云,飘着飘着就散了,最多也只能在其学生间流传。”

    第四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是公元5世纪。余秋雨说,此时各帝国遭到了来自北方蛮族的入侵。“不过,这个‘蛮’字并不是贬义,只是说这群人处在游牧状态,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他解释道。

    据余秋雨讲道,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其智者看到自己管辖的地区都处在农耕文明,意识到如果他们自己进入不了农耕文明的话,就会丢掉打下的江山。于是,鲜卑族的统治者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那就是放弃自己的文明,接受农耕文明。而这些,成就了北魏。

    “对于这个朝代,我们一直小看了。”余秋雨说,虽然鲜卑族在与汉族的战争中是胜利者,但他们统治中原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比如不讲鲜卑话,不穿鲜卑族的衣服等。

   “其实当时的汉朝,已经没有‘气’了。汉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构成大气,所以需要蛮力。而这股蛮力就来自北方。”余秋雨认为,正是由于北方的入侵者保留着“气”,汉文化中微弱的部分才得以提升,而这,才是唐朝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以为诸子百家后能够直接到唐朝,这是错误的,必须需要‘气’。是在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王朝的基础上,才有了隋唐。”余秋雨表示,伟大的唐朝不能用汉民族极端论解释,伟大的唐代其实是各种文明的组合。

    余秋雨强调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公元7至9世纪——“毋庸置疑,此时世界文明的制高点在长安。”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城市应该能够迎接许多飘泊的流浪者,在那儿什么都可以存活,什么都可发育。长安正是如此,一些在外面已经灭亡的教派甚至在长安复活。

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

    相对于其他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保存完好、传承至今的文明,她屹立世界几千年不倒。关于中华文明的长寿,余秋雨认为有三点主要原因:中华文明不远征、不极端、不失控。

    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壮年都去参军,老弱病残留在家里,文化的传承将难以实现。并且统治者带去的文化,也很难在陌生的占领地扎根。所以,余秋雨认为“任何军事远征,都将是文化的自杀。”


    不走极端的文化,即“中国历来尊崇的中庸之道”,在他看来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中庸意味着在两个极端中找一个合适的、恰当的点。这种架构能够把坚持极端的人也保护在里面。不走极端的路才是最有效的路”。

    “并且,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很少处在失控状态下。”余秋雨说,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开始,历代君王都知道要把国家牢牢的控制在手中。“虽然这使我们丧失了一部分的自由,但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

    当然,中华文化也有其弊端,余秋雨认为,这主要也集中在三个方面:不在乎公德、不在乎真假和不在乎创新。

    “中国人一直强调对国家尽忠、对家庭尽孝,却很少在意公共空间。这导致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余秋雨说。

    此外,人们习惯于讨论忠奸、讲究善恶、理解好坏,却很少顾及真假。“上世纪90年代时,我的书在市面上一度有90%是盗版,但有位长者却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余,好书多印点有什么关系?”类似的劝告让余秋雨哭笑不得。他表示:“不建立辨伪机制,中华民族的素质将很难提高。”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缺点,在余秋雨看来,是不在乎创新。“比如现在争议很大的80后作家,我就觉得他们很可爱,毕竟我们不能总拿老一套的标准去衡量年轻人。”他坚持认为,创新有时就应该突破规范。

    缺乏公共空间的概念,习惯过度情绪化的表达,沉溺于人道主义的冷漠,针对这些在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缺陷,余秋雨最后告诉全场数千名学子,作为知识分子“要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你们应该去寻找更多的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并且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公德心”。
 

                                               (记者团 朱声仄 刘伟光 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