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寒暑假的心灵之旅,爱心与责任的弘扬传承,我校学子誓将寻亲活动进行到底。 “寻亲”成员用信念与坚韧融化冰封的道路,用意志与责任驱散途中的迷雾。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在履行自己责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出于一种对光荣与责任的追求,为烈士寻亲的接力棒将会一直传递下去。
历史回溯到2006年初。在2006年寒假中,由来自烈士家乡的172名学子组成的寻亲志愿者队伍,走遍8县市、100多个村庄,累计行程万余里,在襄樊、枣阳、竹山等地,为5位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了亲人,在校园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未能完成的寻亲活动让同学们难以释怀。同年暑假,我校82名学子又积极投身到为解放太原战役阵亡将士寻找亲人的活动中,顶烈日,冒酷暑,进一步扩大寻找地点的范围,奔赴广西、安徽、湖南、四川等八个省市,成功为5位烈士找到亲人。
为烈士寻亲活动没有终点,2007年1月24日,来自我校28个院系的400余名同学踏上新的“寻亲”征途,为安葬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村的74名烈士“寻亲”。据初步统计,已经为郭成义、田炳义、吴祖建、刘保初等十余名烈士找到了亲属。同时,为了使“为烈士寻亲”活动更持久、深入地开展,我还校成立了“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准备以基地为依托继续开展类似的爱国主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上次虽然很努力,但很遗憾没有找到烈士亲属。这次我一定要完成任务!”来自机械学院05级的卓锐,这次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为烈士寻亲”活动了。在寻找的第一天,他们就在钟祥市民政局找到了烈士吴祖建的名字,各项信息与校方提供的都很吻合,很快他们就在冷水镇银钱村找到了烈士的亲人。
“寻亲”的征途上更多的是曲折。交通学院06级的国防生生聂海英等几名同学辗转于六七个地方政府部门间查寻资料,无数次的冷遇并没有使它们气馁;在村落中寻访,坎坷征途并没有使他们退却。在经过8天不懈的努力后,最终找到周紫堂烈士的亲属。“当我说出烈士周紫堂的名字后,烈士亲属眼中掠过的那份莫名的哀伤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在GOOGLE搜索上输入“华中科大寻亲”,约有67,300项相关搜索: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百余家地方媒体都对我校的寻亲活动给予了报道;为烈士寻亲报告团也曾受邀前往山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政法大学等10所高校座谈或作报告,各高校学子听完报告后,纷纷要求加入“寻亲”队伍;2006年12月,寻亲团还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可以说,为烈士寻亲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掌声与赞誉,大大提升了我校学子的整体形象。
社会共同的责任感和爱心在学生们持之以恒的寻亲活动中得到弘扬和传递。广播台记者丁杰在评论中认为,寻亲活动要作为一项经年累月的公益性活动开展下去。“不论是‘为烈士寻亲’活动,还是对聋哑学生的无私帮助,都说明要把一个活动办成功,把活动的意义体现出来,离不开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在2006年“为烈士寻亲”一周年活动总结上说,我校学子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寻访一些英雄人物,同时,也是为了寻访这些人物背后蕴含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包含的一种精神。尽管这些烈士只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无数英烈中十分有限的一部分,但通过这一种有限的寻访,希望表明的是对无数英烈的深刻记忆和缅怀。
记者团 徐志恒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