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人生精彩三字经“苦”“悟”“修”
发布时间:2006.11.22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徐志恒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记者团 唐婷 康熊鑫 胡斌 摄影报道)
11月21日晚,校长李培根院士作客机械学院精彩人生,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培根与学生们分享了他的精彩人生三字经,并就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赤诚干净他的心

“我能够受命为校长,深感荣幸。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只会激发我迎接挑战的欲望。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这是李培根就职演讲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四溢的激情以及赤诚的心。

作为一个校长,李培根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希望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做一个大学校长是极具挑战性的。”他指出,如果一个校长对学校的宏观问题没有很多的考虑,这将是一个学校的灾难。

李培根说,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名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大学应该哺育社会,而我校也以社会服务为鲜明特点,将知识向社会转移作为一个重要使命。

2006年,我校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而之前一年,我校论文发表数量全国第一,此举措引起了校内外强烈的反响。李校长强调,发表论文数第一并不是我校研究实力的真实体现。相对于大学排名等等之类的东西,他更看重是学校的实质性发展,研究平台的搭建很关键,其次对于真正的一流名校来说其精神格调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他告诉大家,他觉得很惭愧。成为校长之后,花在学生上的精力少了很多。尽管让其他的教授尽量去弥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与学生见面了解情况进行指导,李培根仍然觉得做得不够。同时提到了现在一些导师花在学生上的时间太少,这种不好的现象让他感到了不安。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大学的名片,要给他们持续的、终身的人文关怀。 李校长最为看重的就是学生。他认为,学校的声誉来自于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大众记住的是校友的表现,而不是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终身的人文关怀,也来自于学校的校友人脉网络。“我希望在大家在毕业后能与学校保持联系,为校友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是母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他为什么自信能当好校长,想在华科留下什么能让后人记住的东西。“如果我过多的去想这个问题,后人就记不住我了。身为校长,赤诚,干净,再加上我不低的智商,我想大概可以做好了。”雷鸣般掌声为李培根率真的一席话响起。

人生精彩“苦悟修”

李培根开场便说自己是个平淡之人,并无可炫耀之事,也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生平成就了他的精彩。在现场给机械学院题字时,李校长酝酿片刻,挥毫泼墨, 刚劲潇洒的“人生精彩苦悟修”七字便映入同学眼帘,他解释道人生要精彩需要做到“苦”“悟”“修”这三个字。

“人生中、科研中的苦是一件好事。”他回忆起自己从小至五年级都一直生活在农村,又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这些困难成为了他一笔财富。说起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的日子,他用了一个词“苦不堪言”。一次导师做关于各公司生产的麻花钻参数差异的调研,他就花整天整天的时间在显微镜前一根根的测量记录,尽管这些庞杂的事情与课题没有太大联系。还有一次为了准备考试,有几天搁置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导师很严肃训斥了他,李培根心里也难受不已。但是走过这些后,他的世界开始豁然开朗,“苦是一个过程,过程的美比结果的美更重要。”

“悟”即悟道,悟宇宙之道,天、地、人之道,治国、为家之道。悟读书之道,怎样把书读薄,能书中抽象出升华出道理和智慧。他首先提到了自己机械领域的一个例子,一位研究机床几十年的老先生到最后就悟出了一句话:“机床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让它走直线一定要走得很直,让它转一定要转得很圆。”尽管简单,但关键在于你能在平常工作中把这根弦绷紧,在设计机床时能记得这句话。紧接着他讲到诗人卞之琳的诗曾经写得很长,到最后一首长诗只留下了四句,于是脍炙人口的《断章》诞生了。以后不管从事研究工作、管理工作或是其他方向,“悟”字都是很重要的。平常之事,要理性对待;遇到关键重要之事,反而要感性,因为越思量越纷乱如麻、举步维艰。

修,即修身养性。先利人后利己,多为别人去想一想。平常做人要糊涂一点,所谓的“精明”和“工于心计”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精明,难得糊涂才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另外还要放得下欲望,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欲望,但一定要放得下,他告诫大家别做禅语故事中背姑娘过河的小和尚。真正理解了苦悟修这三个字,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李校长的这番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话语赢得了全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呼吁华科柳传志

“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根本,而批判和独立性思考则是创新的灵魂。”

“创新是党中央提出的口号,但很多教育人士至今没有想清楚,”李培根对比他眼中的中美学生的差异:中国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足;尽管各种课程实习设计很多,但中国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比美国学生还是有差距;在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中国学生占有优势。在知识理论方面的考试更是得心应手,他补充道。体会到他的某些“反语”,台下学生不禁会心一笑。

李培根提到了其中根结:“靠老师去push是不长久的,同学们一定要有做学问的欲望”;这也与美国社会环境有关,美国做研究的氛围比较好:浓厚的竞争氛围,很多各种形式的研讨,互相帮助的氛围。在他们的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接触到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类似研讨的活动太少,并且中国的学生不仅在互相帮助上做得不够,有时就连资源共享也做不到。

李培根是中国的第一届研究生,当时他的课题并不是自己选的。他希望现在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能够自己提出课题,“提出一个好的课题就是创新的表现,只是大家不要把这个批判性思考演绎到政治领域上。”李培根笑言。

他向大家举了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创业的事例,殷切向全场同学呼唤:“华科的柳传志,你在哪里?”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要培养出华科的柳传志需要一片好的土壤,这就关乎到学校的管理以及个人的发展。

最后他寄语学子,在今天浮躁的氛围中,哪所大学能率先冷静下来,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个人,谁能在这个浮华燥乱的社会里先学会使自己冷静,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谁就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