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者团对话香港大学副校长张佑启
发布时间:2006.09.23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李劲峰 浏览次数:

张佑启,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副校长及工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香港工程师学会高级副会长, 华南工学院及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长期在海外的讲学的他,在国内外大学面临有深刻的了解。

9月20日晚7点,张佑启院士做客我校“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次日,他接受了校报记者团独家专访。

记者团:张教授,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高中毕业时,您以全港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进入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可是不久后,您却放弃了香港大学医学学位和“皇家”奖学金,弃医从工,投考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您当时转专业是基于哪些考虑呢?

张佑启:读医科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是很好,而在数学物理方面的逻辑推断能力比较强。读大一时,虽然自己是医科生,却经常给工科生讲解题目,逐渐的感觉自己更适合学工科。转专业,应该立足在对自己优势和兴趣爱好的认识上。同时,在与一些朋友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当时国家急需建筑人才,所以转专业也是基于社会需求的考虑。

记者团:您曾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工作和任教,可以称得上是“环球学者”,您认为内地的大学同国外的大学最大区别在哪?

张佑启:我认为最大的差别就是国外大学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国外老师很“懒”,课堂上教的很少,但是这样学生们自己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就较多。另外,课程设置也不像内地大学那么专,学校都开设大平台通识课,土木系的学生往往还要念环保、交通等。学生在学校多思考、多动手,多扩充知识面对将来发展有好处。
记者团:今年数位高考状元选择到香港读大学,这件事引发了教育界的一场“论战”。有人说,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过去了,国内大学面临着一种生源危机,您赞同这种看法吗?您认为内地状元到香港后在哪些方面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佑启:我认为“状元外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香港,大概有50%学生都会选择出去念书。对于北大清华来讲,他们录取的是最好的学生,少了几位优秀生对他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国内对这种“状元外流”的现象不习惯,稍微紧张了一些。这些优秀生到香港后,可能选科会更自由,此外出国读书的机会也会更大,比如香港大学每年都有约10%的学生有机会作为交流生出国读书。

记者团:现在高校的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引起教育界的强烈关注,您认为净化学术风气,更多的是要靠出台相应法律条例还是靠学者的道德自律?

张佑启:我想道德自律会更好一些。对于一位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身为人师就应该加强道德自律。现在的学术风气确实很容易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但我想学者们还是应该自觉抵制这些诱惑,维护基本的人格尊严!

记者团:现在高校出现了一种出国热潮。您有丰富的境外工作、任教经验,那么您认为出国对学生的发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张佑启:对于本科生来说,出国和留在国内应该是差别不大。对于研究生,出国后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留学生在国外往往形成一个“小集体”,很少和“小集体”外的人员交往,这样的境外学习意义就不大。其实对于学生,无论在哪里学习,都要积极溶入当地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记者团:您从事科研和教育几十年,总结一生的阅历,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您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张佑启:我希望学生在学校重视均衡发展。除了课业学习,还要注重锻炼身体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国外,奖学金的设置往往不仅是参考课业成绩,还综合考评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

上大学时,我是校羽毛球队和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带学生后,我也经常提醒我的学生锻炼身体,我在澳大利亚时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就是曾获得风帆冠军。我也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在学生会任职或者是到社会上做义工。

另外,建议现在的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向别人学习,多读一些名人传记。同时做事时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还要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好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