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建设一流学科 实现内涵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12

来源:学科办 编辑:牛晓丹 浏览次数:

  2011年5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7年来,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篇布局、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国际国内影响力快速攀升,学科建设与发展驶入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的内涵发展快车道。


“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标志着我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学校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科学制订“双一流”建设方案,突出体现国家意志、对接国家战略、解决国家问题,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发展实际,明晰“强基础、上水平、占高峰”“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三个坚持”和“三个着力”建设方略,即: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坚持大平台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着力一流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引领,着力构建一流的制度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学科建设,坚持依目标定任务、按任务配资源,突出质量和绩效导向,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自2018年3月下旬起,分批组织开展“双一流”建设推进咨询工作,邀请学科建设战略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学科建设把脉,提出咨询意见。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等6个学科已顺利召开咨询推进会。咨询意见作为学校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学科空间布局优化、学科重大方向发展、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安排、学科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决策参考。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校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不断完善学科增列、整合、退出机制。2016年,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调整转化13个学科点,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更加鲜明,学科发展更加均衡,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学科国内竞争力全面提升。2011年以来,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取得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14个学科列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为A+,B+及以上学科33个,列全国高校第5。


  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1年以来,持续深化实施ESI倍增计划,支持学科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学校新增ESI前1%学科9个,学科数达15个,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并列第10;新增ESI前1‰学科3个,并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8;ESI全领域排名提升400余位,居全球第285,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10。



  学校整体实力向一流迈进。在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我校从2011年的301-400位提升至201-300位;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我校自该排行榜2014年发布以来稳居前300位,居大陆高校第九;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我校从2015年的501-600位提升至401-500位,并列大陆高校第九;在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我校稳居第八。


学科评价机制更趋完善


  大学和学科状态监测常态化开展。建立表征学校和学科状态的参数体系,实时观测四大排名、ESI、学科评估等学校和学科发展状况,进行国内外比较和趋势分析,进一步明确学校、学科在国际国内参照系中的位置及发展优势与不足,形成学科评估数据信息参考、学科建设重要信息参考等报告,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具时效和针对性的决策参考。


  国际诊断性评估顺利完成。学校自2015年3月启动国际评估工作,15个学科主动申报并积极开展国际评估相关工作。迄今,机械工程等12个学科完成现场评估,邀请60余位境外顶级专家来校诊断学科发展,为学校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相关学院将国际评估作为提升学院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契机,一边评估一边改进,及时优化学科建设路径,以评促建成效明显,达到了“找差距、谋发展、促交叉、扩影响、创一流”的目的。


  学科激励机制成效明显。2013年5月出台社会科学ESI论文奖励办法,首次提出国际合作论文非第一作者奖励措施,有力促进了我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2015年5月进入ESI前1%。2017年在深度分析原奖励办法实施效果、开展院系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社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ESI论文奖励办法,提出了分步奖励措施,突出质量导向。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