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20年】教科院张应强教授谈学术观:长期耕耘 不炒热点
发布时间:2018.11.17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 浏览次数:


  ■记者 张雯怡


  “老师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在我校首位文科领域“长江学者”、教科院教授张应强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应强却觉得,不努力就忙不完手头的事。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对他来说,今年的关键字必然是“忙”,如果要加一个词修饰,那就是“非常忙”。


搞学术就要下苦工


  10月30日下午,记者在办公室里见到了好不容易挤出时间的张应强,次日他就要去外地参加一个学术论坛。聊天中,他晒了晒自己的时间表。


  “凑巧了,今年3月以来,先后赶上10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我)发了4篇论文,还有一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还完成了科学出版社约稿的一本专著,35万字吧。我是主编,3月份接受任务,7月份交初稿,12月就要出版了。(我)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出差,每年要外出做30场左右的学术报告。还要领衔上4门课,课件每年都要更新。我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副主编,每月都要主持召开定稿会,每期终审文章20余万字,且必须在3天左右完成。”


  忙得像陀螺的张应强是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提起他的名字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这不仅是因为文科领域“长江学者”偏少,更是因为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长江学者”是我国对学者学术研究工作的一种肯定,以至于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荣誉。对此,张应强看得很淡:“我觉得成为‘长江学者’是水到渠成的事,获批前和获批后没有什么不同,以前是认真做学问、认真教学生,现在也是。” 


  如果非要谈谈体会,张应强只说有了“帽子”后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圈内的同行都乐意和他产生点“交集”,在学术上碰撞出一些火花;学生则希望投入其门下,在名师的指导下开始学术职业生涯,反而责任更大了。“因为学术界对你的要求会更高,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就更大。你的学术水平得对得起这顶‘帽子’,不能让别人觉得‘帽子’戴错了人。”


  提起做学术,张应强表示没什么捷径,靠的就是下苦工。“就是努力去做。带学生也一样,要想带好也得花时间、花心思。”他以前都在凌晨两点左右才休息,碰上紧急任务,还得熬通宵。张应强还喜欢躺在床上打腹稿,构思论文,有了好的思路、观点,还得爬起来记在本子上。


一直保持学术初心


  今年6月,张应强的论文《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我个人比较满意,发表后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学术影响,主要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思想。”值得一提的是,这篇长达3万字的论文,张应强酝酿了近3年,每一个部分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张应强说在学术上必须要保持一颗初心,而他的初心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作出原创性贡献。博士导师是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张应强选导师时就认真考虑过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影响力。他强调说:“这很关键,不能光看学校的牌子,关键要看导师的学术思想是不是吸引自己,这样才能持续下去。”从1994年读博到现在,一晃25年过去了,张应强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执著从未改变。


  “基本理论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源头活水。基本理论是否扎实,决定了你在学科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能走多远。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工作研究都是以基本理论为源头的。”张应强坦言基本理论研究很枯燥,要突破也很难。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定力和“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学术自信。


  在张应强眼里,长期耕耘虽不如“短平快”见效快,但却更有意义:“在学术上要有追求,更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总是追逐热点。做高等教育研究讲究的是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有生命力、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来自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领域。”


学术无小事容不得马虎


  刘焕然是张应强的博士生。张应强教授的“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与政策专题研究”成了他学术生涯中遭遇的一块硬骨头,让他啃得挺痛苦:“这是个比较累的课,有5项任务,先后要交两个读书报告、两个专题研究报告和一个课程论文报告。而且课程论文报告修改后,要达到可发表水平。”


  张应强在学术上强调的“长期积累”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课业“加码”。针对博士生的一门课,他就开具了一份包括20本著作、100多篇文献的书单,此外还有“能把学生整哭了”的课程作业要求。


  一开始,刘焕然只是听说过张应强对课程作业要求高,但也没特别放在心上。很多人都有交作业拖延的习惯,他也不能免俗。在某次汇报前几天,刘焕然匆匆写就一份题为《从问责到异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下的人才培养》的报告,觉得可以勉强过关了。谁知在汇报的时候,一向和蔼耐心的导师却当场“变脸”,一点情面都不留:“博士生阶段在论文题目中还出现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很不应该。”当时的情形,刘焕然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张老师很生气,严厉批评了我。他说在学术上是不能糊弄的,不能随便花几天时间搞一个粗糙的东西出来,不花心思,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怎么能做出好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报告我都要仔细批改。最后做课程论文报告的时候,我们还会模拟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研究内容,并接受专家学者质询,师生共同开展学术讨论和评议。有些专家学者是我们请过来的,别的院系的也有。我们还会出课程论文报告会海报,鼓励其他学生参加。”张应强认为,庄重且具有仪式感的学术报告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做学术研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容马虎。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提高论文答辩水平、做学术报告是有帮助的。


  导师的苦心和对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逐渐被刘焕然理解。现在的他每次“答辩”前不但要老早做好准备,反复推敲报告的每一处细节,甚至还会有点小紧张。因为学术无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