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20年】电信学院江涛教授:世界编码舞台上的中国身影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宣传部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记者 张雯怡 万霞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工程’简单来说,就是用一张网络大网,把天空、地面、海洋都覆盖起来。”采访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电信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江涛认真地向记者描绘着一张看不见的神秘“大网”。



  这张“大网”需要许多科学家联手织就,江涛就是其中的一位织网者。2017年底,他和团队提出的一种校验级联极化码被采纳为5G新空中接口标准,为“大网”织下了关键的一梭。


  为什么要织这么一张“大网”?织“大网”到底有多难?


  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至关重要,不仅事关国家安全,更关系每个人的生活。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工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覆盖与共享。这项庞大的工程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吴曼青院士任总设计师,许多科学家为之努力奋斗。


   研发过程中,体系设计难、信息获取难、传输准确性等诸多问题成为了拦路虎。为了推进研究,2017年5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年9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成立,江涛任实验室主任。虽然已在宽带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此次任务对他来说仍意味着巨大挑战。



  江涛觉得这个担子应该扛,他始终记得吴曼青院士的嘱托:“国家利益到哪里,网络信息就应该覆盖到哪里。”江涛认为,搞科研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十年内做到世界前列的方向。


  信道编码是保障通信容量和可靠性的核心环节,纠错性能可达到香农极限,兼具有低的编译码复杂度的编码方式被誉为领域“皇冠上的明珠”。60多年来,各种信道编码方案被提出。江涛和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极化码方案——校验级联极化码,成就了中国人在信道编码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也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工程的实现增添了助力。


  屈代明教授也是极化码方案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和江涛一起潜心研究的经历成为了他科研生涯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思想碰撞,他们必须提出大量的方案设计并加以验证。临睡前在团队微信群里聊工作聊到兴起,索性从床上爬起来,约着一起到办公室开个组会,这样的情形在过去十多年里屡见不鲜,屈代明也记不清具体次数。理论、实验都要验证,一到科研攻关的关键时期,江涛干脆连家也不回,吃住都在实验室,紧盯着每一个步骤。


  江涛的团队有100多人,多数都是80后。年轻人搞科研,思想活跃却也容易浮躁。他从来不长篇大论地要求大家怎么做,只是默默地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专心只在自己的领域内深入研究,在编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论文他引逾万次。“学术上瞄得准、坐得住、钻得深,才能收获大。”这种执著的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里这帮小年轻,让他们受益匪浅。



  在团队成员王巍教授眼里,江涛就是那个在办公室里待得最久的人,也是懂得最多的人。“每次去找江老师讨论问题,他几乎都在。只要不出差,他一准待在办公室。江老师文献也看得多,一提起哪篇新发表的论文,他就能说得头头是道。”



记者 朱必勇 摄


  江涛团队的李渝舟博士前不久刚获得学校“学术新人奖”。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在获奖感言中说出了和江涛如出一辙的话:“选择一个前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研究方向,钻下去,攻克其中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难题。搞科研、出成果是一个痛苦与欢笑交织的过程,需要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8年11月,江涛被遴选为IEEE会士,其团队也传来好消息。在刚刚召开的计算机网络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2018ACM嵌入式网络传感器系统会上,江涛团队的一篇论文被会议收录,这也是本次中国大陆唯一的第一作者单位论文。“搞研究就是要做一些超前的东西,要敢于大胆尝试。”江涛介绍说,他们在文中提出了一种提高物联网设备安全的方法,很具创新性。


  “创新之处在于变害为利、转变思路,我们通过利用常造成通信困扰的多径效应来提高物联网通信安全,这个以后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工程’中肯定是用得着的……”像往常一样,说起通信领域的话题,江涛就滔滔不绝,兴奋得两眼发光。对他而言,世界上或许再没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