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奖】光电信息学院缪向水教授:培养新人不但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宣传部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记者 郭雨辰


  虽在国外学习研究多年,但缪向水始终怀着一颗“中国芯”。他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10年,并获得终身职位,但单位的百万年薪没能留住他。


  芯片的设计和工艺极其复杂,因此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从攻读硕士开始算起,缪向水已扎根存储器领域32年。从事芯片研究的他清楚地知道,中国的芯片技术落后于世界,追赶上去需要一定时间。“芯片是国之重器,相关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岂能被别人随便卡住脖子!”缪向水决定放弃当时新加坡六倍于国内的年薪,回国自主研发存储芯片。


  人才缺失是制约我国芯片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芯片产业人才缺口目前约为三十万,但国内人才培养规模一年还不到两万人。由于薪资竞争力弱,毕业生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的互联网企业,导致芯片领域招人难、留人难。


  人才缺口这么大,为什么还吸引不到人才?缪向水很不甘心,他认为国之重器的竞争比拼中,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一旦掉队,就有可能意味着永远出局。因此,缪向水反复跟学生们强调,要增强国家使命感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的荣誉感,参与到这场分秒必争的“长征”中来。缪向水常对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工作者说,芯片行业的研究需要时间和耐心,绝不能跟风追逐热点。“年轻人应该静下心来,聚焦特定方向,潜心潜力做长期研究,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这样,未来我们才能圆‘芯片梦’。”



  提高芯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靠师资队伍。除了从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从事芯片研究的企业中寻找和引进人才之外,缪向水认为,对于引进的青年人才,不但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比如指导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融入国内学术圈,甚至推荐他们申报项目、承担科研课题等。在他看来,假如只将人才引进后就撒手不管,就好比把新人直接丢到大江大湖里,没准扑通几下就沉了。这对人才成长是极端不利的。


  徐明教授是缪向水引进的人才之一。他是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曾在被誉为“欧洲麻省理工”的亚琛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缪向水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主动联系和动员徐明,希望他来我校工作。2016年,徐明加入光电信息学院,现任学院微电子学系主任,成为微电子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生力军。


  “刚回国的时候确实有点水土不服,但加入缪老师团队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啥事都想在了我们前面。”无论是打磨项目申报书和PPT、传授答辩经验,还是推荐申报和承担国家项目......缪向水对青年教师的帮助事无巨细。更令徐明佩服的是,对光电信息学院甚至是其他学院的青年教师,缪向水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助。在学院,他被大家亲切地尊称为老缪。


  老缪爱为大家操心。徐明透露,2017年,缪向水在负责一个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时,有意联系了其他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加入,让他们也得以拥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开展研究。“新人申请项目真的很不容易,有老缪这样有经验的人帮助则会顺利很多。”徐明对此深有感触。他还介绍说,在光电信息学院,像老缪这样的“传帮带”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了学院文化的一部分。



记者 朱必勇 摄


  徐明的经历打动了他身边的同学。当时在他所在实验室攻读博士的还有3位中国人,现如今,在国外从事多年光电研究的李培宁博士即将加入华中大,另外两位博士生也已到光电信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一位人才引进得好,后面的人才就会聚集。”缪向水认为,这种以点带面的引才模式值得重视。通过外引高水平人才、内培青年学者,缪向水已组建起一支充满朝气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存储器芯片领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是金钱永远无法买到的。”对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缪向水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中国芯”,祖国的“芯”脏才能跳跃得更加有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