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国际交流篇③】“一带一路”一家人
发布时间:2018.12.10

来源:国际交流处 编辑:潘梓萌 浏览次数:

“一带一路”一家人


  ■通讯员 卫甜



图为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获奖。


  10月13日,“‘学在中国’系列活动——第二届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在大连举行。我校2013级南非籍学生约汉(JEHANE MICHAEL LE GRANGE)和詹圣(SEAN JAMES DICKINSON),泰国籍学生陈子轩(METHAVEE CHULANUKA)和新西兰籍学生安琪(PRAPTI BAKHSHI)四名本科生代表学校参赛。他们以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规范的操作、严谨的临床思维、全程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给评委和观摩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以团队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大赛最高奖项,约汉也获得急诊单项优秀奖。


  像约汉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活跃在校园。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我校敏锐地抓住时代机遇,利用自身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从教学、科研等领域,形成了多层面、多维度互相交织的交流合作局面。


多措并举引人才



图为蒙古财政部副部长布娜来访。


  2016年,BULGANTUYA KHURELBAATAR(中文名:布娜)被任命为蒙古国财政部副部长。而十年前,布娜经过四年的努力,获得我校经济学学士学位。作为我校培养的重要外籍人才之一,布娜为推动我校与蒙古国有关机构的合作、促进中蒙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校已先后与蒙古国立大学、蒙古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已培养了一大批蒙古学生,很多都已经毕业回国,成了各领域的骨干。2016年,蒙古国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ongolia,简称RCM)正式成立。该中心依托我校经济学科,整合科技、人文和管理等多方力量,联合蒙古国相关研究团队,围绕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和战略发展相关的重要议题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为吸引更多沿线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和工作,国际交流处和国际教育学院联合校内各院系和职能部门,通过申报或设立专项项目,搭建了众多交流平台。


  东盟十国是“一带一路”沿线最主要的国家联盟,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2012年,我校利用公共管理国内学科排名居前列这一优势学科,成功申报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东盟公共管理硕士”专项,吸引一大批来自东盟国家各部委的青年官员和骨干通过该项目进入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目前中国政府奖学金唯一面向东盟国家政府管理人员的高级专项项目。


  此外,我校还设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东盟高端行政人才培训项目,每年资助25名来自东盟国家行政人才来华学习硕士或者博士,以此搭建我校与泰国、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高校机构的合作平台。利用这一优势,我校于2014年3月以公共管理学院为中心成立了“东盟研究中心”,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研究,为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政府培训项目的开展以及全方位的合作进行铺垫。


  目前,我校已经与蒙古、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埃及的42所大学、机构和城市建立有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长短期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科研合作等交流活动。在我校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共计2029人,约占全校在籍国际学生总数的87.5%;从学生类别看,学历生占比93%;从经费来源看,奖学金生占58%。


搭建平台促合作


  2018年,巴黎三大的ALEXANDRE STROEV教授来校为人文学院学生讲授启蒙时期到20世纪中俄法三角区域的文化传输模式。他的来访正是得到了国家外专局“一带一路”专项资金的支持。



图为印度Nikhil R. Pal教授在上课。


  2017年6月,印度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Nikhil R. Pal教授来校为自动化学院的研究生授课。在我校“喻园•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的支持下,Nikhil R. Pal教授与他的合作伙伴自动化学院曾志刚教授共同工作了一个月。


  近年来,为打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我校积极谋求各类资源,寻求和搭建各类合作平台,支持学者间的互访和合作。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平台,该项目每年可获得国家外专局的专项经费,用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来校合作研究。


  我校在校级层面设立“喻园•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来校连续工作一到三个月,与我校学者展开面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该项目已经引进了近200名专家来访。


  2017年我校启动了华中科技大学“一带一路”专项研究项目。该项目以资助教师赴相关国家开展调查研究,或者通过访学与国外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方式实施(资助赴国外的时间为3-12个月)。目前共有5项获批,课题名称分别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欧投资风险防范法律研究,中国企业在蒙古国矿业投资风险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产业园区开发投资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以中比科技园(CBTC)为例,“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潜在风险:跨国公共政策网络协调与支持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及其内化功能研究。


  2016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中国-斯洛文尼亚、中国-乌克兰、中国-罗马尼亚、中国-克罗地亚、中国-波兰政府间科技例会交流项目,获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6项;获批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3项,涉及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医药健康等领域,合作对象涵盖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图为中欧新能源学院学生在西班牙实习。


  2018年以来,有更多的师生讲述着合作共赢的华中大故事和中国故事。中欧新能源学院的学生陈小芳和她的5个小伙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完成了为期5个月的生物质气化与焦油脱除相关的课题研究;建规学院谭刚毅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法兰克福用“武汉——长江边上的一座城”讲述了中国城与乡的故事;光电实验室的曹强教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的同行们讨论了他们的课题。


以行助力国家合作联盟


  走出去,方能看得更远。2018年,有近500名我校学者造访了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行们。


  11月,副校长陈建国率团访问了俄罗斯和德国。代表团在俄罗斯参加了“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会议聚集了来自中俄两国40多所大学和医科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围绕主题“中俄电子医学教育”“中俄医科大学框架内合作”展开交流和讨论。会议期间,陈建国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医科大学校长Olga Perovna Kovtun教授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双方表达未来寻求合作的意愿。会后代表团也与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代表进行了初步接洽,积极拓展“一带一路”高校合作机会。


  2017年10月,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参加首届中国-土库曼斯坦科学创新论坛,代表学校在大会作主题报告,介绍我校在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与土库曼斯坦热能所、太阳能所等达成具体合作项目意向。


  此外,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联盟中,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也成为我校“走出去”的重要工作。


  据介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立之初,我校即成为该组织大学院校中“纳米方向”项目院校,后又成为“信息技术”和“能源学”方向项目院校。此外,我校还是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联盟)的成员,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作为联盟成员,我校均积极参与了联盟组织的活动,推动了我校与各个联盟国家的相互了解。目前,我校与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哈萨克萨特怕耶夫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哈萨克卡拉干达经济大学,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等4所上合大学项目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和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华中大人与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在这条大道上携手并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