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尹新林 兰行行
“强烈推荐大家到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留学。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从专业学习到人格发展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令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甚至整个人生规划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德国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官网首页截图
2018年3月18日,新华社刊发的一篇题为《同学们,到中国去》的报道引爆网络。故事的主人公叫米勒,来自德国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2017年9月,米勒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数字PET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让米勒收获颇丰。回到德国后,他念念不忘在华中大的经历,决定写封“推荐信”为华中大打CALL。出人意料的是,这封“推荐信”登上了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官网的首页!
“我现在成了华中大的‘活广告’”,米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笑着说,“我打算到华中科技大学数字PET实验室在意大利的分支机构——数字PET莫里塞研究中心继续读博。”
米勒,只是学校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国际校友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半个多世纪里,华中大为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国际人才逾7000人。如今,学校国际学生规模接近4000人,生源来自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洋学生”,在华中大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很多人回国后,成为杰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著名医学专家、政府管理人员或所在国驻华外交官员。
于思思
2018年6月,斯里兰卡籍博士生FATHIMA JEROSHA IFTHIKAR AHMED(中文名:于思思)从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毕业。博士就读期间,她一共发表了12篇SCI论文,被评为优秀国际毕业生。“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感谢我的导师陈朱琦教授的培养,感谢学校,感谢中国政府的资助。”
在“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我校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像于思思一样刻苦努力,毕业成才。如今,于思思留在了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始了博士后研究的工作。
2015年,蒙古籍校友BULGANTUYA KHURELBAATAR(中文名:布娜)率蒙古人民党高级干部考察团来华访问期间,在中联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她专程回校访问。“学校变化很大!”在校史陈列馆和友谊公寓,布娜回想10年前在校学习的点滴,心生感慨。此后,布娜积极推动母校与蒙古有关机构的合作,为扩大学校在蒙古的影响不遗余力。2016年,她被任命为蒙古国财政部副部长。
蒙古财政部副部长布娜参观校史陈列馆
2016年7月16日,近70名斯里兰卡籍校友在科伦坡欢聚一堂,庆祝斯里兰卡校友会成立。这是华中大历史上首个以国际学生为主体的校友会,意义深远。2012届协和医院硕士毕业生、斯里兰卡军队总医院骨科主任HIRAN KUMAR WIMALARATNE WANIGAMUNI当选为首届会长,2014届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WAYAMBA大学工业管理系系主任M.M.D.R. DEEGAHAWATURE当选为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断扩大母校在斯里兰卡的影响力,为增进斯中两国友谊贡献力量。”谈及被选为首届会长,HIRAN表示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校斯里兰卡校友会成立
我校斯里兰卡校友会会徽
2017年3月23日,2011届校友、赤道几内亚电信与新技术部官员MARCOS MICHA随该国留华同学会代表团回母校访问。“我已经毕业6年了!一直想回母校看看,今天终于回来了!”像MICHA这样的校友,近几年越来越多。他们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看望中国老师,尝尝中国菜,逛逛集贸,重温当年的留学时光…
陈光英会见学校代表团一行
2018年12月,我校代表团赴越南和柬埔寨进行国际学生招生宣传期间,电信学院1997届校友、越南邮电大学副校长TRAN QUANG ANH(陈光英)会见了教务处处长陈刚一行。“我已经离开母校20多年了,好怀念母校,我要组织一批校友们要一起回去看看了”。自动化学院2012届校友、胡志明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XUAN KIEN DANG(邓春坚)组织10多名校友热烈欢迎母校代表团访问胡志明市,“我想念我的导师,我感激母校的培养,我们要在胡志明市建立起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会”,邓春坚在他的欢迎辞中说到。公管学院2011届校友、柬埔寨参议院TOM OUK(突姆)提出要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腾挪出来,用于柬埔寨校友会成立及开展工作。广大国际校友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感激母校的培养,助力母校的发展。
如今,这些曾经的“洋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担任何种角色,都为HUSTer这个共同的身份感到自豪。在他们的心中,不论在哪里,他们永远是华中大人。而那个喻家山下,东湖边上的森林大学,则永远是他们在中国的家。
部分国际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