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华中大】生命学院:凝聚共识话收获 砥砺奋进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1.16

来源:生命学院 编辑:牛晓丹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杨烨


三十八载风雨同舟,三十八载洗礼淬炼。始于1980年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生命学院)完成了从生物工程系的“化茧成蝶”。2018年,生命学院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癌症和衰老研讨会、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第十一届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这一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首喻家山,共同研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前瞻话题,把脉问诊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全球生命科学展望》报告指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生命科学行业将继续走上一条变革性的技术之旅。恰逢全球生命科学发展大趋势,学院奏响了新一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号角。


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评A+,排名前2%,生物学学科获评A-,排名前5%-10%。同年国际评估,以院士为首的国际专家组认为,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个学科的建设成果总体是非常优秀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方面是特别杰出的。


建设一流生命科学,离不开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对标国际前沿,有的放矢觅人才,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培植创新沃土,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目前已建成一支教学踏实严谨、科研本领扎实、国际视野宽广的实力强劲的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名,其中国际顶尖学者5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7名,杰青3名,万人计划4名,青年拔尖、青年突出学者、优青、青年长江等15名。2018年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1 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建设一流生命科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培养。学院不断完善“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强化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2012-2015年,本科生参加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BIOMOD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等国际生物科学顶级学科竞赛,累计获金奖4枚、银奖3枚、铜奖2枚。此外,获得全美数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共计获得特等奖等奖项51项。2018年,本科生获国家级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153项,稳居全校第一。本科生申请专利12项,发表SCI论文10篇,最高影响因子达 11.561。


建设一流生命科学,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实力。自2011年以来,学院师生发表高水平SCI 论文千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57篇,包括Cell、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论文28篇。科研经费增长迅猛,累计科研合同经费近8亿元,承担了一批重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牵头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8项,主持国家千万级科研项目8项,获973、863 等计划课题25项;NSFC 杰青、重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48项,面上及青年项目209项,连续十年保持全校前列。取得一批原创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育一等奖3项,国际日内瓦发明展会金奖4项、银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0项、转化发明专利80 项,累计实现产值20多亿元。其中,世界首台临床全数字PET样机进入临床验证。


建设一流生命科学,离不开强有力的科研平台和设备。学院拥有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部、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武汉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平台、国家科技部基因工程国际合作基地、国家创新引智基地等。同时,已建成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包括中法联合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美人类基因组合作研究中心等。目前,学院科研共享平台面积500m2,总资产6000余万元。通过建设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规章制度,为研究人员提供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结果。该平台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有全面技术支撑的大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充分满足实验室的教学科研需求,也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尤其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坚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生命学院从自我认知和国际专家组评估中找差距找不足,继而立足高校根本任务和学科实际,从立德树人体系的建设、创新研究与学科发展等方面挖掘潜力,为生命学院未来绘制宏伟蓝图。


——学科发展方面,学院注重“理、工、医”交叉和多学科融合共进。2017年,学院首次提出4D理念: 即“Disruptive Ideas,Disruptive Technology,Disruptive (Bio)Engineering,Disruptive (Bio)Science”,以“颠覆性的想法,颠覆性的技术,颠覆性的(生物)工程,颠覆性的(生物)科学”,来不断取得颠覆性的创新。通过凝练学科方向,统筹学院资源,着力聚焦生物力医学与纳米医药、感受生物学、孟德尔疾病遗传基础与转化医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未来医疗设备与智能生物材料、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6个方向。调整院系结构设置,对接本科专业,由之前的7个系调整为现在的5个系,对应设置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5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方向与5个本科专业将不断寻求颠覆性的创新和深入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共建、共进,并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夯实基础。


——人才培养方面,强化优质生源工程,继续开展与全国重点高中联盟,设置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强化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为重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从本科切入、分流淘汰、分段培养的模式,实行导师制,强化科研训练和能力提高。同时,将学院6个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学两大学科的建设及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有机结合,铸就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优化育人支撑体系,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成员、优秀教师班主任、朋辈班主任助理、高水平学业导师、高素质辅导员“五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成长方案,不仅提高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们拥有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以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制定人才引进方案,主动加强内外宣传交流,吸引寻找高端优秀人才。为建设一支有持续教学和创新能力、关爱呵护学生的教师队伍,学院出台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2017-2020聘期聘任实施办法》,完成了全院教师2017-2020聘期合同签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及育人工作量要求及计算方法》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公益服务内容及年度要求》。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开展课堂质量提升工程,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汇聚多方资源,构筑国际先进的学科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重大创新科技中心,服务于国家脑科学计划、精准医学计划和数字诊疗装备计划等紧密关联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实质合作,积极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或参与组建行业科技创新联盟,凝练并牵头一批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指南建议,深度参与制定地方重大科技产业计划。一方面,邀请相关领域国内国际学术专家研讨交流,增强院内、国内及国际各方面的科研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学院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承办国内外重大学术研讨会议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开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运用政府及学校的激励政策和市场配置资源优势,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