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自然·通讯》刊发生殖健康研究所肖先金副教授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9.10.15

来源:生殖健康研究所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娜)10月1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生殖健康研究所肖先金副教授题为“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guided probe design for uniform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DNA hybridization without optimization”的研究论文。


在核酸探针领域,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评价检测方法性能的重要指标。探针/竞争链组合体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而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竞争链长度和浓度的变化,组合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呈现固有的反比关系,造成体系的设计、优化极为繁琐,极大地限制了探针技术在高通量突变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肖先金课题组构建了竞争性DNA杂交的理论模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深刻地揭示了探针/竞争链组合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呈反比的根源。针对这一瓶颈,课题组发明了基于四向链取代的竞争性DNA检测体系(4-way Strand Exchange LEd Competitive DNA Testing system,4-way SELECT system),打破了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本质矛盾,实现了在统一条件下、无优化、高特异性地检测人类基因组中16个热点突变,并在卵巢癌实际样品上验证了方法的临床实用性。本文发明的方法是核酸探针和突变检测领域的全新思路,受到Nature Communications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是对该领域的重大贡献。



图(a)4-waySELECT体系的反应机理及相应的自由能变化。图(b-c)4-waySELECT体系的灵敏度(图b)和特异性(图c)随竞争链浓度、长度的变化。图(d)固定竞争链为某个长度时,图b与图c的二维交叉界面图。


本工作受到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美萍教授课题组、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汪宏波教授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优势和巨大潜力。目前,肖先金副教授已双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教授,将继续对方法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转化研究进行交叉融合,践行学校“医工结合、医理结合”的发展思路。


同济医学院生殖健康研究所是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临床医学八年制14级本科生陈鑫、生殖健康研究所17级硕士刘娜、临床医学八年制15级本科生刘理权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殖健康研究所肖先金副教授、北京大学赵美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汪宏波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肖先金副教授是生殖健康研究所2016年引进的人才,目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子课题等8个项目,获得了武汉市晨光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等人才奖励。入职三年来,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通讯作者论文1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1.878)、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11.147)等,总影响因子超过70。此外,肖先金副教授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培养方案,目前课题组有10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4篇,其中两名八年制学生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


生殖健康研究所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与前沿探索,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研究所积极鼓励本科生了解生殖医学、参与相关科学研究,为建设生殖医学本科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593-9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