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量身定制”走出转型升级新路

——记华中科技大学对口临翔规划扶贫工作

发布时间:2020.08.09

来源:宣传部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记者 郭雨辰


  云扑向山,山贴着雾。车在路上,一边是百米峭壁,一边是山风细雨。


  7月2日清晨,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副院长谭刚毅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耿虹教授和景观系王通老师带领的工作团队一行10人,正乘车直奔40多公里外的南美拉祜族乡南美村进行调研。


  一路湿滑,一路泥泞。云雾散去,曲径通幽处,一座世外桃源般的秘境村落呈现眼前。此前,该团队已十余次赴南美拉祜族乡开展调研,并同步推进多项规划帮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这次再探南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跟踪前期规划落实情况,助力脱贫后时代乡村振兴的背后,正是华中科技大学自2015年以来,在临翔区持之以恒、持续深化开展规划帮扶工作的缩影。


精准规划,破解发展“难点”


  临翔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五出境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临沧市的主城区。长期以来,其受制于区位、交通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贫困区。


  基于以规划工作为龙头促进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取得长效性进展的理念,2015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对临翔区的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和人民生活状况等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调研分析,立足该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件,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区位价值,精准解析了具体扶贫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发展目标、工作条件和实践路径。面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和基层老百姓的热切期待,充分发挥我校建规学院建筑、规划、景观、艺设的学科融合优势和规划学科的牵头作用,积极推进“科学精准规划,共建美好家园”专项扶贫项目,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扶贫理念,通过自下而上的规划建设落实国家自上而下的扶贫政策,并进而逐步落实既有前瞻性又具有明确现实可能性的发展构想。


  2016年,在我校对云南临沧精准扶贫工作的开篇之年,建规学院即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通过整合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艺术学科资源,率先针对临翔区两乡两村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当地的脱贫工作送上“及时雨”。


  2016年度既是艰苦工作的一年,更是硕果丰收的一年。建规学院规划工作团队又先后5次深入5个乡12个村调研,因地制宜地为5个乡2个村分别编制完成生态型、实效型、发展型和特色型乡村建设规划。同时指导当地修复生态系统,保护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村落,加速当地棚户区改造,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小而美”、“小而宜居”的特色城镇。



  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着当地的每寸土地——既要跋山涉水踏勘当地地形地貌,又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既要深入山上田间看植被和作物,还要入户发问卷、了解农民的想法;还要做好建筑与环境测绘工作,详细测量每一栋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尺寸以及构造、装饰细节,以便日后进行建档、保护和修复利用。


  经过艰苦的田野调查和繁复的案头研究,工作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契合各乡村实际情况的规划建设方案:针对斗阁村历史老建筑多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老建筑、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旅游地的思路,编制完成《圈内乡斗阁村村庄保护规划》;针对杏勒村处于地震带的特殊情况,着力帮助当地建设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同时依据核桃茶树等现有资源,培育特色种植经济产业,并据此完成《蚂蚁堆乡杏勒村村庄规划》……


  实施这些规划在当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当地愿意服从规划、主动要求建档立卡、主动要求改造自家房屋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认为华中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团队“带着真情、付出真知、倾尽全力做好了本次工作”,是“工作效率最高、成效最快、成果最好的规划设计团队”。


  努力与汗水,真情加真知,奉献的硕果是光荣的回报。2016年,该项目获评教育部第二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示范项目。


传承非遗,瞄准文化“热点”


  扶贫必须扶文化,脱贫不能脱传统。2017年,结合临翔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与当下困境,建规学院规划工作团队又将目光聚集在了基于南美拉祜族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扶贫开发工作上。


  在祖国大家庭中,“直过民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的重要成员,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和重要特色。他们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就有着这样的“直过民族”——拉祜族。


  2018年新学期第一周,建规学院规划工作团队就奔赴南美拉祜族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工作。他们也是第一批走进南美大山深处,探寻古老神秘的“直过民族”的扶贫工作团队。



  走进南美拉祜族传统村寨,团队成员跋山涉水寻找南美拉祜族迁徙印迹,手拿卷尺丈量着南美拉祜族“栅片房”及火塘的尺寸,用眼、用手、用心,记录下拉祜人的原真生活情态。通过对全方位摸排调研和跟踪记录,他们发现了岩子脚、南楞田和箐口寨等多处具有传统“栅片房”及建造印迹的村寨,并对拉祜族“栅片房”的选址布局、建造仪式、建造材料等有了全面的认知和详细的记录。



  最终,团队通过选取南美拉祜族乡“栅片房”建造技艺与“火塘客厅”民族文化主题,凭借翔实的影像资料整理与文字、数据记录,分析其特征、意义,阐明其困境、价值,积极推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成功获选 2017 年教育部非遗文化扶贫示范创建项目。团队还对确定需要原真性保护的南美拉祜族传统村寨——岩子脚,开展 “南美拉祜族泛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修复村寨生态环境,发掘历史文化印迹,原真性保留传统“栅片房”,树立非遗文化品牌,并在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期刊杂志、线上公众号等学术平台上积极推广南美拉祜族非遗文化,成功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助力南美拉祜族乡旅游扶贫开发。


立足实践,打造振兴“增长点”


  拉祜族特色建筑、连成片的茶山、传统文化保留完好……


  南美拉祜族乡文化站站长龚德书介绍说,此前,南美村是个山高路远、鲜为人知的高寒贫困山区,如今,这里吃上了拉祜风情的“旅游饭”,成为农旅融合“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情谊”的闲暇游玩好去处。


  南美村的变化正得益于南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


  2019年,临翔区高质量通过了云南省“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评估考核。秉持“脱贫不脱政策”的帮扶原则,2019年3月,应临翔区委区政府关于“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与澜沧江流域自然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的规划帮扶请求,华中科技大学再次组织团队深入临翔区村镇开展实地调研,对村镇建设进行专业性指导,与当地村民、企业、政府共议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南美乡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环境的规划质量和建设水平,建规学院规划工作团队为南美乡带去了主题为“文化秘境∙拉祜祖庭”的南美拉祜风情特色小镇规划,力求活态呈现,推动原真传续。



  古村新景入画来。该规划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在地资源,和拉祜人新年节庆“搭桥节”活动的文化影响力,打造“茶酒花牵手,搭桥客到家”的全域旅游新南美概念——串联南美高山草海、茶山坡观景台、南美拉祜风情园、拉祜王生态酒庄、坡脚茶文化庄园等现有资源,开发南美河步行廊道、世界水车文化集中体现地、拉祜文化体验区、半山森林酒店等系列旅游文化景观。


  “以专业规划为引领,科学勾画拉祜文化之源的空间结构、山水意象和人文故事,有助于打造世界拉祜族回望的精神家园。”南美村党总支书记罗文学表示,新规划将为村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此外,建规学院规划工作团队还完成了南美拉祜族乡岩子脚村、箐口寨非遗申报基地的挂牌保护工作,以及临翔区“昔归国际茶文化生态村规划”、“大昔归片区概念规划”等规划成果,获得临沧市委市政府、临翔区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与评价。建规学院也获评临沧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古村落使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传承,新家园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7月4日,该团队赴南美拉祜族乡竹笆山村探访脱贫之后的老屋新居,两位拉祜族妇女用拉祜语唱出了对脱贫后新时代的向往与感激。


  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智力、科技与人才队伍优势,充分调动师生的社会责任与公益工作热情,一步一滴汗水,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在临翔区的规划扶贫,初步探索出规划示范点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当地“量身定制”起一条条转型升级新路子,燃起了大山深处的未来希望,也成就了每一个积极投身扶贫事业的师生的专业价值和境界升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