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雯怡 通讯员 李镀锋
“蓝莓熟了哈,赶紧去摘。”“我都吃了好几茬了,真好吃。”“别忘了我种的黄瓜。”“忘不了,都被摘光了!”最近,生命学院强基计划登峰班的微信群里总有人号召“偷菜”。这可不是网络虚拟游戏,而是真切地发生在华中大校园的一角——生命小农园。
为何校园里出现了真实版的“开心农场”?学生们怎么开始种地了?一切要从生命学院开设的课程“科技劳动素养与实践”说起。
2020年3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陆续发布,生命学院即开始积极思考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探索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
学院率先探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科技劳动素养与实践”,在金文闻副教授和院党委副书记占艺副教授的谋划下,经过多番教学研讨和规划,形成了6课时的理论课+26课时的实践课教学大纲与教案,同时申请立项了“结合生命科学特色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建立”校级教改项目。2020年底,由学院教学督导组审核指导课程骨干老师完成新开课试讲,启动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生命小农园。生命学院强基计划登峰班成为首个尝试该课程的班级。
2020年12月27日,这门体力与脑力兼修的课程首次开课,地点就在生命小农园。彼时,生命小农园一片荒芜。用三个月时间,师生们自己搬运石材、拓宽道路、铺设便道和草皮。翻挖土地、调配土壤、育苗移栽,师生亲手培育和移栽近百种花卉、蔬果和药草。课程技术顾问栗茂腾教授、付春华教授、刘亚丰高工也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如今的生命小农园,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葡萄藤已经抽出嫩芽,金银花、风车茉莉香飘四溢;腊菊、铁线莲、洋水仙、扶桑花争奇斗艳,草莓、葫芦、南瓜、辣椒、苦瓜等瓜果蔬菜发芽长高;黄连、苍术、蒙药地梢瓜、中华枸杞等药草茎叶繁茂……
原本严肃认真的授课也因为地点的改变显得妙趣横生。酸性土壤适合种什么作物,如何调成碱性?平肝健脾补益的药草金线莲如何用离体快繁技术来生产?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免疫系统的“战争”与“和谈”如何调控……在生命小农园里,教师们会结合实物讲授高大上的生物学知识,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例如植物叶片吐水现象、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等,都能够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一些接地气的种地小常识也备受欢迎,比如怎样用锄头最省力,剪枝要剪哪儿扦插成活高,施有机肥有什么口诀和技巧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程的期中考核也与众不同,不用PPT,也不必交论文,只需要在学院督导组的三位老教授面前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植物标签,讲解植物习性和科学发现。此外,课程后续还将安排酿造葡萄酒、制作纯造普洱茶、制作发酵面点、制作微景观等环节。
只在老家掰过几个玉米的登峰班班长李霄鹤,此前有关“农”的知识几乎全部停留在课本上,他抱着玩和“能学点东西”的心态开始上课。“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培土、育种、种植养护、治病虫害乃至园艺、美学等知识。”李霄鹤说,一有空就会回来看一看自己倾注了心血和汗水的花草瓜果。
而朱欣琪则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金文闻现场吃了几片自己种出来的生菜叶子。“当时我就已经在幻想用自己的菜搞事情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笑着说阴雨连连导致自己种下的郁金香挽救无力,幸好种下的葡萄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焕发生机,“劳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王睿鹏甚至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分到这块地,我成了一个作家,在自己那一隅田,用作物书写着劳动的故事,在个个故事里感受劳动的幸福。”
学子们沉浸于真实版“开心农场”带来的乐趣,而“开心农场”不止是开心,更深藏着教师们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在新时代激发劳动育人的活力。今年4月21日,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华中科技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这意味着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科技劳动素养与实践”是生命学院劳动育人的初始,也是学校在劳动育人道路上踏出的先行脚步。
“学院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结合专业特色和优质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深度实践。”在占艺看来,该课程的开设响应了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我们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将课程思政内化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打造‘别有洞天’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