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课 虎力全开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2.02.22

来源:宣传部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2月21日,华中大2022年春季新学期拉开帷幕。全体师生以虎虎生威的雄风育人才、生龙活虎的干劲促学习、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搞科研,扬“虎势”、聚“虎气”、拼“虎力”,铆足“虎劲”上演学习“加速度”,虎力全开向未来。




校党委书记李元元、校长尤政分别前往东九教学楼、西十二教学楼检查指导开学第一课。他们询问了学生返校情况和疫情防控安排,深入多个课堂听课,并与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进行交流。



李元元对教学设施维护、教学计划安排等提出要求,强调广大学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形成好的学风,任课教师要通过认真传道授业解惑形成好的教风,职能部门要通过严抓管理服务形成好的校风,共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良好发展,让“学在华中大”的品牌更加响亮。



尤政指出,“开学第一课”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精心设计、周密构思,要讲出课程的纲要脉络、理论深度和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让我们用满满仪式感开启新学期



这是一个虎气冲天的时代,你有一个虎跃龙腾的家,期待一个虎虎生风的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第一临床学院院长胡豫掷地有声。原来,2月20日晚,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开学典礼暨入院教育举行。胡豫院长给“准医生们”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开学第一课。他寄语青年医学生,在虎气冲天的新时代,赓续协和医院勇担重任的优良传统,立大志,心怀“国之大者”,明大德,学习“大医精神”,成大才,练就“仁心仁术”,担大任,共筑“健康中国”。接下来,在第一临床学院学生党委书记刘亚玲的主持下,极具仪式感的授班旗、授袍仪式和重温医学生誓言依次进行。简单的仪式、庄严的承诺,这是2019级第一临床学院学子从医之路上的重要时刻。



2月20日,第二临床学院院长、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在春季开学典礼上为即将开启临床医学生涯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堂“传承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思政课。他勉励大家在历史中立志、在时代中立行,在人生中立德。“今天的主题课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同济厚重的历史,更体会到对我们在座同学的重重期望。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我迈向神圣医学的第一步!”“立志、立行、立德,字字铿锵,鞭策我们前进。我们要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人民之中,努力学习,主动扛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开学典礼后,2019级中西医结合和临床五年制班级的学生们纷纷发表他们的感想。


他们,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对于李弘禹(前排右一)来说格外有意义,因为这也是他来到新专业的第一节课。2021年12月,李弘禹以优异的成绩转到物理学院。习惯7点30分到教室,抢先坐在离讲台最近位置的他,今天却没能如愿,“没想到物理学院的同学们来得也很早,看来下一次我还得再早一点!”



距离8点还有20分钟,东九楼连廊自习处,就有三位帅小伙早早地坐下,打开电脑,研讨起来。原来,电信学院2020级的田同双、杨逸凡、孙睿泽三位小伙伴正在参加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比赛即将截止,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地完善自己的论文。新学期第一天,没有课的三个人,早就进入了“攻坚”状态。“没有早8,胜似早8”。他们希望通过参赛,进一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深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没有课?只要有心,处处是课堂。



生命学院中英联合实验室博士生郅景景在生命学院人工气候室认真观察中国春小麦的发育情况。



对物理学院引力中心博士生王铖锐来说,新学期第一课比其他同学来得更早一些。自2021年12月29日引力中心试验队顺利完成天绘-4卫星重要载荷研制与在轨测试任务以来,他放弃休假,一直进行天绘-4卫星在轨试验数据的处理工作。他说,一组理想的数据就是新年里最大的快乐。


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



航空航天学院杨汉文老师如愿重返讲台。坚守教学一线36年,“只想一心一意教好书”的他,却于2019年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杨汉文的病情好转。带着对课堂教学的热爱,今天,他回到了久违的讲台。



西十二教学楼N104教室,讲台上,邵琨老师一边细致地讲解,一边妙笔生花地写出了四屏十二栏精美的板书。从1987年来到华中大任教至今,邵琨一直坚持粉笔板书,其授课内容也曾被学生赞誉为“神奇板书”。对此,邵琨有自己的“初心”。他说:“我坚持写板书,是一种情怀,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思考的过程。学到了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邵老师一直都是用粉笔现场板书。我们习惯了,也喜欢这种一起探究过程、一起追寻由来和趋势的学习方式。”物理学院物理学类2102班刘恩凡说:“我们挺佩服邵老师的这种坚持,也都争先恐后的往前排坐,以便更准确地做好笔记。今天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想到同学们比往常都来得早,以至于没抢到好位置的座位,下节课一定要更早些到教室。”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医护人员是战场上真正的战士与英雄。过程中,无数感人事迹让人动容。这些事迹,被公卫学院蒙衡老师搬上课堂,作为开学第一课“医学心理学”的生动教材来讲述,听课学生或潸然泪下,或备受鼓舞,勉励自己永远将救死扶伤作为天职。蒙衡老师希望通过此门课程,促进医学生自身成长和综合分析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传承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领悟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明确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坚定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形成医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价值观。



化解公式“繁”,欣赏公式“美”。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学习电磁场知识最难的可能是公式太繁杂,但公式“繁”,并不等于原理“难”,电气学院陈德智教授如是说。在西十二楼S307,电气学院20级本科生迎来了虎年“开学第一课”, “电气之光照亮现代文明”,陈德智教授以“电”“磁”“场”三个字的物理含义为线索,带领学生们由浅入深,一步步走进电磁场的世界。陈德智教授力求在讲授中消除同学们对于电磁场公式繁多的恐惧心理,让同学们领略到电磁场的神奇与美妙。他强调同学要学会欣赏公式中的美。



电吹风机、乒乓球、半截空矿泉水瓶……这是手工课吗?同学们满脸疑惑地看着老师拿出这些东西。原来,这是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副教授周伟航正在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这些道具,是为一个神秘的小实验而准备的。周伟航老师表示,一个个新奇的小实验能瞬间激发大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是他第8次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去年他刚获得了全校教学竞赛一等奖。



“今天这门课,我想把它的名字改一改,可能更贴切。”在东九楼D301教室,管理学院张千帆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让同学们吃了一惊。“第一堂课就把课程名字改了,这可还行?”同学们不由得“交头接耳”起来。原来,比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张千帆老师更希望称之为“数智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处在数字与智能时代的我们来说,更具启发意义。”张千帆希望,通过面向管理学院所有本科生开设的这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让大家学会用信息流动的视角来看待管理,同时形成智能时代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要学复变函数,如何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向茂松开学第一课是黑板上写下了问句,而答案则隐藏在课堂中。这位被奇妙数学所深深吸引的年轻学者希望和20级数学类2001-3班一起在数学世界里翱翔。虽然已上过一两年公共课,但是给数学专业学生上课,他还是第一次。密密麻麻的板书、连珠炮般的授课语速,传递着他迫不及待倾囊以授的心情,“重点是要告诉他们学的方法”。 “向老师的课很有激情。”正在听课的同学们说。在他们看来,讲台上的向茂松就是最闪亮的“明星”。



乐声传入耳,知识记在心。西十二教学楼S513教室的视唱练耳课堂上,艺术学院范馨之老师背靠钢琴站立,只见她左手拿着乐谱,右手在琴键上敲击出一个个音符,同学们根据老师弹奏出的乐曲在五线谱上写下音符和节拍。课堂上,只听见清脆的琴键声和同学们笔尖的“沙沙声”。



西十二教学楼S201教室的黑板上, “讨论”的“论”显得有些别扭,左边的言字旁是简体字,右边的“仑”却是繁体,原来写下它的蔡承颖教授是台湾人。为了适应简化字体,他正在努力改变多年的书写习惯。这学期的课程是蔡老师第二次为同学们上“电磁场与波”,由于上一次是在线上,这一次是蔡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面对面。根据上一个班级的同学们反馈,蔡老师调整了课程内容,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学期,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也是我在台湾念书时我的老师叮嘱我的。”



东九D305,不光是讲台下的新闻学子正迎来新学期第一课——这也是授课教师汪让入职以后的第一节课。在“公关实务与活动策划”的课堂上,汪让使用双语教学,用全英文的PPT进行内容展示,辅以中文解释,给同学们带来最原生态的关于“公关是什么”的讲解,打破同学们对“公关”理解的刻板印象。汪让介绍,面向新闻专业开设公关实务课程,是学院今年的创新尝试,期望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赛道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



特别制作的学习卡片,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魏小胜老师课堂上的一件法宝。为了敦促和帮助同学们牢记每一堂课的核心知识点,把功夫下在平时,魏老师一直坚持为同学们准备学习卡片。对于土木工程2001和2002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既新鲜,又贴心。



一段优美的旋律从东九B402教室飘出,这是音乐课吗?不,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微积分”课程。首堂课上,数学学院杨志鸿老师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那就是和同学们分享一段自己喜爱的音乐。从外校来到华中大就读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他始终被“学在华中大”的理念深深吸引。“每当我遇到挑战,都会用歌曲激励自己,现在我想把这个习惯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祝你们披荆斩棘,在磨砺中顺利成长!”原来高数遇上音符,还能奏响一段和谐师生关系的佳音。



如何让“小教室”体现“大智慧”?正准备讲授“法语视听”课程的外国语学院陈新丽副教授有着自己的思考——“触摸屏的使用让学生得以随时上台进行互动操作,增强对单词的记忆”“自由移动式座椅方便学生靠拢,大家能更加便捷地进行小组讨论”……陈新丽说,自己对于智慧教室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多种科技元素融合的教室,让上课对师生都成为了一种新体验。“暖色调的座椅还有利于调动大家的情绪,让第一课更加温暖特别。”



开学第一课要讲的除了传统课程,还有新课。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的新课程《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首次开讲。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同学们感慨万分。“感觉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这门课十分有必要,作为还没有正式接触临床的学生,专门学习这门课听有经验的老师传授切身的经验体会,我们更加坚定了职业信念,相信这门课会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工作。”



粗粗一看,传出朗朗书声的西十二N406教室里居然没有老师?定睛细看,老师竟然在手机屏幕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受疫情影响,任课教授钱勤住进了隔离酒店。虽然是远程授课,同学们却都自觉的准时来到了教室里,仿佛在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教室里回响着一台台手机的合鸣,隔着屏幕的每句话都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十足的力量,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学在华中大”的美誉。



迎来开学第一课的,除了近在眼前的在校生,还有远在国外的国际生。西五教学楼,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王鸣魁老师授课的教室里多了一台云设备。原来,这是中欧能源学院工作人员专门为一名来自伊拉克的研一国际生Hasnaa Abdulsattar Majeed Al-Bayati 线上直播课程,受疫情影响,她无法到校。但通过这台云设备,她实现了足不出户却能同步学习。“只要是我们的学生,就要对他负责,尽管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要搭建最好的平台,保质保量做好培养工作,让‘学在华中大’的名片更加闪亮!”学院教务老师刘洋说道。



冬奥会刚刚闭幕,吉祥物“冰墩墩”火了,一“墩”难求,成为“顶流”。可是在工程实践创新中心D303教室却出现了一群特别的“冰墩墩”“雪容融”。原来,能源20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在工程实践创新中心老师李兰、王颖的指导下,学习3D打印技术。这些吉祥物就是学生们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其形象惟妙惟肖,憨态可掬。通过半天的课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在软件上设计作品,导入打印机,打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冬奥吉祥物,率先实现了“冰墩墩自由”。为何将“3D打印认知”定为开学第一课呢?任课老师李兰介绍,3D打印技术日渐成熟,它将利用自身优势带给制造业新的机遇和巨大发展空间,希望同学们可以尽早掌握先进技术,触摸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创业。



你知道吗?坐在你旁边的同学,也可能是启发你思维的“良师”哦。“道德产生的起源是什么?”“油车和电车,你会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56名同学,随着王卉老师的引导,讨论着一个个深刻的伦理学话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踊跃交流自己的看法。


还有更多同学迎来了第一课。




课堂之外,是他们全力保驾护航



危险化学品如何存放?发生危险如何自救?仪器设备如何安全使用……开学第一天,光电信息学院安全员薛雅文为学生作实验室安全教育,“拧紧”实验室的安全阀。她重点讲解了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强调药品分类存放和标签清晰规范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及时开展试剂柜清查、定期更新张贴试剂清单。薛雅文表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每个实验室都要坚守的准则。



   工科督导一组的曹汉强教授有着28年的一线教学经验。69岁的他今早7:30就来到东九教学楼进行教学督导工作。头发花白的他精神奕奕,他说,自己计划今天从早到晚听4-5节课,开学前三天的听课计划也已经排满。“来到教室听课,一方面能够了解到教师授课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PPT设计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建议,另一方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听课情况。”



虽然没有课,但体育学院傅鸿浩老师仍旧来到场馆修整设备和整理场地。他说:“弓和箭的修复工作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手感和效果。”


第一课,可不一定只在教室里




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早八的你们总是行色匆匆。





河溪湖上的朝阳是不是很美?其实,迎着朝阳汇成早八人潮的你们,在教室一心向学的你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你们更美,是华中大最靓丽的风景线!



(图文由记者粟晓丽、罗祎、汪泉、刘雪茹、郭雨辰、张雯怡、史梦诗、汪伟颋、张思晗、辛国胜、陶然、班倩采写。部分图片文字由本科生院及各院系提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