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管理学院:阔步四十载 同频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06.17

来源:管理学院 编辑:陶然 浏览次数:

喻家山下,岁月如歌。自1979年组建以来,在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历程中,管理学院一直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团结协作,厚积薄发,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资源。43年来,一代一代的管理学院学者和学子,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发展、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现已发展成为学科优势突出、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中国管理学领域和实业界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的管理学院。

 

维艰创业新启程


20世纪50年代,华中工学院曾设立工程经济教研室,承担全校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1964年,工程经济教研室被取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长江之滨、喻家山下,曾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华中工学院也及时地吐绿绽蕊了。全院师生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提出了“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口号。曾被迫放弃学术和梦想的工程经济教研室的教师们深受鼓舞,积极谋划重新投身于管理教育事业。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的12月,蔡希贤、黎志成、张蕾丽联名写报告给院党委,提出恢复教研室并希望建立管理专业。朱九思同志等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很快给予批准。

 

1979年1月,工程管理教研室成立,暂归自动控制系领导,由蔡希贤、黎志成负责。这次重建,不仅是恢复教研室,更是一项调整学科结构、建立新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战略措施。1979年9月27日,管理学院的前身——工程经济系正式成立。1980年9月,工程经济系更名为经济管理工程系。

 

复建之初的工程管理教研室面临诸多困难,仅靠南一楼四楼的一间小教室办公,不仅图书、教材等极度匮乏,师资力量更是单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研室积极扩充师资队伍,到工程经济系成立时,教职工队伍已扩大到近40人,办公场所也迁至南一楼八楼。

 

23A3E


1979年冬,原国家物资总局科教司梅洛司长一行到华中工学院考察,希望学院建立一个全新的物资管理专业,为全国物资管理系统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华中工学院领导和系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通过积极磋商,华中工学院与原国家物资总局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开始着手筹建国内第一个“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原国家物资总局在办学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1980年,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一个本科专业——“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当年招收学生82名。1981年11月,华中工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拥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个本科专业——“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开始招生。1983年2月22日,为适应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华中工学院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与经济管理工程系合并,成立了经济和管理工程系。由房宏宇、王嘉霖任系党总支书记,韦启文任系主任。1984年2月,王嘉霖任系主任;1985年2月,陈珠芳任系党总支书记。

 

1983年,在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共同推动下,经济和管理工程系代表华中工学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对口开展中加管理教育合作项目(CCMEP),并获得了来自两国政府的多项资助。借助该项目,学院34名教师赴多伦多大学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引进许多先进的经济管理课程以及多名加拿大教授来院授课;此外,在文献资料、计算机设备及教学办公设备等方面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经济和管理工程系与原国家物资总局建立了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国家物资总局的极大支持。经济和管理工程系因此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获得了快速的进展。

 

自1982年起,经济和管理工程系作为国内较早面向在职管理干部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的高等学府管理教育基地,先后受原国家物资总局、湖北省委组织部以及其他部委、地方经委委托,开办了多期干部专修班、短训班以及企业经理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系统经济技术知识的管理骨干,为我省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索前行新航向


1985年5月10日,原教育部发文((85)教计字060号)同意华中工学院设立经济管理学院;9月6日,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是当时华中工学院最早成立的学院,也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经济管理学院。刚成立的经济管理学院尚属虚体,各系仍设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1988年3月17日,学院成为实体,下辖管理工程系、经济系、社会学系和数量经济系。在这一阶段,经济管理学院本着“团结和谐,积极拼搏,创新进取,资源整合”的精神,钱衡弼书记和蔡希贤院长提出将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

 

1990年9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经济管理学院获得首个博士学位——“管理工程”(后更名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授予权,学院首位博士生导师黎志成教授当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7C4F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加强专业布局和建设。1987年,“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92年设立税务与会计教研室;1993年,全国首个非财经类高校建立的税务专业——“税务(计算机辅助管理)”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同时筹建“会计学”专业;1993年,华中理工大学获得MBA试办权,成为全国MBA教育的26个试办单位之一;1994年2月,学院设立财务与金融教研室,筹建“财务管理”专业。

 

在这一阶段,向太斌书记和陈荣秋院长提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大力发展了成人教育,先后在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珠海等多个地区的物质系统、工业企业、政府机关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开办“工业管理”、“物资管理”和“信息管理”夜大班或函授班,为当地的成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17930


学院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理念,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主动地面向国家、社会需求,敢于竞争、积极攻关,努力在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1987年黎志成获得学院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起,到1994年工商管理学院单独成立,管理工程系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5项。同时,学院主持或承担了一大批国家863课题、高校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和省、部级纵向课题,一批成果经专家评审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学院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研究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承担了许多大型企业或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7年至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第二期的管理教育合作项目,共派出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等38人,进一步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CIDA资助,改善了教学、科研设施。

 

阔步迈进新布局

 

1994年4月5日,经学校决定,撤销经济管理学院,分别成立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社会学系,其中工商管理学院主要由原管理工程系发展而成,向太斌任党总支书记,陈荣秋任院长,为了理顺学院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整体的力量,学院由原院、系、教研室3级机构改为院、系两级机构,同时打破原教研室的界限,教师按专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从事相同专业的教师集中到一个系,改变了系“小而全”的局面,成立了“管理工程系”、“流通管理系”、“信息管理系”、“财务会计与税务系”和“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1994年9月,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划归工商管理学院管辖。1995年7月,学院机构调整,成立了“财务与金融系”、“财政税收系”、“会计系”和全国第二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系”。至此,学院已形成较完整的教学机构布局,拥有“流通管理系”、“管理工程系”、“信息管理系”、“财务与金融系”、“财政税收系”、“会计系”及“知识产权系”等7个系,拥有1个校级研究机构——“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1998年1月4日,工商管理学院经学校批准更名为管理学院。2000年2月,“全国科技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协作网办公室”成立,挂靠管理学院。2000年5月,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其中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管理系及科技部直属的科技统计信息中心并入管理学院。

 

在这一阶段,学院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布局,并确定了“缩小专科,稳定本科,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举措。1994年起,学院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同时,为顺应经济社会及国家机构调整的变化,“物资管理工程”专业调整为“物资流通管理”专业。1996年,学院申请并获得了“经济法学”(原“科技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学院申请并获得了“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因国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录调整,工商管理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专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转为“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工程系”也相应更名为“工商管理系”;“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税务(计算机辅助管理)”专业转为“财政学”专业;“物资流通管理”专业因专业名称被取消而停止招生。1999年,学院增设“市场营销”专业。2000年,学院申请并获得了“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MBA教育中心,挂靠管理学院。2000年11月,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前2批26所MBA教育试点院校进行合格评估,我校MBA教育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7。2001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这一阶段,管理学院学科布局基本完善: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和“经济法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MB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财务管理”及“会计学”等6个本科专业。

 

C85C


这一阶段,管理学院的科研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研经费快速增长,1994年实际到校经费仅50多万元,2001年实际到校经费超过560万元。1998年,戚昌文获得学院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于在863/CIMS的研究中成果突出,1999年作为学校的参加单位之一,获得CASA/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陈荣秋获此殊荣。


21222

 

1997年8月,学院成功主办了首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在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召开,社会各界反响热烈。1998年至2003年,学院再次参与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中加大学与工业合作项目,与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大学共同为中国中部地区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核心人才,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跨越发展谋新篇

 

2001年,国家进入第十个五年计划。3月底,学院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的长期目标,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水平求地位,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不断改革为动力”的学科建设方针。2001年6月,管理学院搬迁至建筑面积近万平米的管理大楼——逸夫科技楼,进一步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

 

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成为首批正式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教育的高校之一。2003年12月,学校成立EMBA教育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挂靠管理学院。

 

2003年4月,学院制定新一轮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院长张金隆提出了“创品牌,办名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管理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了“学科、特色、人才、环境、资源、交流、成果、机制”十六字建院方针,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建院为契机,以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营造良好工作学习环境为基础,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条件,以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导向,以高水平、高质量成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机制创新和科学管理为手段,逐步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博士化、国际化、本土化”的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确定了“稳定本科、发展硕士、优化博士、拓展在职人员教育、限制成人教育规模”的办学举措,提出了“企业领袖的摇篮、管理大师的殿堂”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期间,为顺应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学院对教学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设立“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财务金融系”、“会计系”、“财政金融管理系”、“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系”等7个教学单位。

 

2006年2月,李振文任学院党总支书记;2007年4月,学院行政换届,张金隆继任学院院长;2008年6月,张涛任学院党总支书记。2008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出任管理学院名誉院长。2007年7月,学院新建的3.2万平米的独立管理大楼投入使用,学院办学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3344


管理学院领导班子在谋划学院下一步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办一本学术期刊,并将创办知名学院与创办名牌期刊统一起来。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划,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创办《管理学报》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次年2月学校批准成立《管理学报》杂志社,《管理学报》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成立并开始工作。编辑部运行伊始,张金隆作为社长兼主编就代表学院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对标国内领先期刊打造一流期刊品牌,不将刊物办成本院研究成果的“自留地”。从此,这一目标定位便成为编辑部工作的指针。2004年7月 《管理学报》创刊号出版。第一届编委会正式成立。张金隆任主编、蔡玉麟任执行主编。2004年11月1日,《管理学报》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这也标志着《管理学报》正式融入中国学术期刊群。

 

 

自创刊以来,《管理学报》一直注重大力倡导和推进中国管理学者开展“立足本土,直面实践”的管理研究,始终坚持面向管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刊文栏目逐步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经过18年的办刊实践,《管理学报》的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办刊特色逐渐鲜明,已跻身国内管理学术期刊的前列方阵,也在业内创造了令人称道的“管理学报现象”,获得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肯定和支持。

 

学院拥有一支深谙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熟悉中国企业发展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到2009年7月,学院已有教师123人,其中近8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结构为教授35人(含26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4人,讲师34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魏国基,学院首个),楚天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作为实力雄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学院的科研实力在这一阶段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实际到校科研经费从2004年起,一直保持在1000万以上,2008年达到1548万。学院每年获得国家基金资助的项目数在全国管理学院中位居前列,从2001年到2009年的9年间,学院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项。

 

2009年,学院在“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实践载体引领之下,按照“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为发展思路,坚持人才强院,质量建院的方针,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坚定推进国际商学院论证工作,大力推行文化立院。物流管理专业喜获国家特色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我院获批开办启明学院的“创新人才实验班”并招收首批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专利局正式批准在我院设立“总装备部国防专利局国防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国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地。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工业工程专业硕士项目成功获批。《管理学报》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

 

2012年,学院党委在书记金凌志的带领下,围绕“改革促发展、创新促突破”的总体思路,推动学院加快“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步伐,院长王宗军提出依托理工科大学优势,以学科、师资和品牌、机制为抓手,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不断推进学科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国际合作和机制完善,在教育、研究、社会服务三个领域共同发展。学院进行首轮综合改革,制定了综合改革方案,围绕目标,进一步发挥分管领导、系主任、部门负责人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全面推进综合改革进程。重点推进学科、人才、大奖、考核、教学五大特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大项目、大团队、大人才、大成果、大基地的申报。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轮评估中,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并列排名第14,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并列排名第22。针对在学科评估中的问题,学院成立学科与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新学科培育计划,明确学科突破与发展方向,推进科研平台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和支持各类科研成果的鉴定和申报工作,组织专著、教材的出版,并出台相应的支持办法。与此同时,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管理学院ESI前1%的学科贡献较大,对经济学/商科的贡献率为57.8%,排名第1,对社会学的贡献率为11.1%,排名第4。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重大突破,总获批18项,其中,李志纯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学院首次),龙立荣、龚朴分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取得突破,获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霍英东基金资助1项。国际认证取得重大突破,学院成功通过了国际三大认证之一的国际工商管理士协会(AMBA)认证,这是学院MBA、EMBA项目乃至整体发展道路上具有历史和战略意义的一大步,亦是学院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管理学院使命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社会服务进一步发展,湖北省企业家培训基地运转良好,成功承办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国有企业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省发改委“百名现代化服务业领军人才(后备)培训班”、省经信委“湖北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之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工程专题培训班”;省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落户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南方)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在学院成立。国内外学术交流取得新进展,学院来访专家学者人数、教师出访学术交流量均位居全校第一。2012年6月,学院被列为学校校友总会的常务理事单位。12月,管理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学院校友工作迈入新的起点。

 

2ECB9


18583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两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溯本求源、开拓创新。在新一轮湖北省重点学科的申报和评选工作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成功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科研成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基础理论研究有进展。科研经费到账首次突破2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获批1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批2项。为营造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整合了各类零星讲座,设立了学院学术交流品牌论坛“喻园管理论坛”,并按照每周2-3场的频率,邀请国内外顶尖高校知名教授到学院做报告。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国家规划和立法等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国(境)外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鼓励教师社会兼职等扩大学院的影响力。

 

FB42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佐治亚州立大学罗宾逊商学院首席教授、营销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V.kumar教授获批为我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修订了教师年度考核办法,聘期考核办法等制度。新建“财务金融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院首次建设的专业实验室,对促进管理学科建设、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学院分团委获“五四红旗分团委”(全校十佳),研究生会获十佳院系研究生会(以第1名的成绩蝉联)。国际认证取得新进展,通过了AACSB认证的资质申请,启动了预认证程序。同时,AACSB委任的认证顾问Frank Bostyn教授对我院进行了首次访问,指导开展下一步的认证工作,这是AACSB认证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成功举办2013中德“跨境合作创新与知识产权”研讨会、“第十届华中大EMBA管理论坛”、“2013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华中发布会暨首届武汉城市发展论坛”以及“2013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等大型论坛,不断扩大学院影响力。

 

2014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方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财政学7个专业于5月顺利通过学校本科专业评估并取得“两优一良四合格”的好成绩(全校85专业参评,其中优秀专业28个)。科学研究取得突破,SCI/SSCI检索论文数量在全国12所名牌高校管理学院中排名第2。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2项,含2项国际地区交流项目。5名教师获得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数量列全国第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V.kumar到岗工作,学院成立Kumar国际营销科学研究中心。本科生科技创新教育取得突破,获得CIMA2014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全国总冠军。制定出台《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伙伴院校选择的规定》,新签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3+2项目,ACCA方向班项目,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管理学报》取得突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为“权威”期刊。


创新发展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管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管理学科。


2015年,学院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学科评估及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出台《关于系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的补充规定》,逐步完善《新版学术期刊分类》。学院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李志纯申报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交通需求管理”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全年学院教师在UT DALLAS经济管理类国际公认权威(顶级)期刊目录(24种)发表论文6篇,为历史年度发表数量之最,增长显著。12月,学院MBA/EMBA项目成功通过AMBA再认证,并被授予最高五年的认证期限。通过AMBA再认证是对学院近年来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院MBA教育一直坚持国际化战略和不断自我创新的认可。


2016年,李志纯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这是我院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现零的突破后,高端人才队伍取得的新的重大突破。全年,学院教师在UT DALLAS经济管理类国际公认权威(顶级)期刊目录(24种)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篇,与2015年发表6篇相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学院党委启动“二四六”计划和“携同成长”计划。“二四六”计划,围绕“增效益”、“创品牌”两大工作目标,坚持“均衡”、“质量”、“分类”、“责任”四个发展导向,抓好“调结构”、“强队伍”、“抓服务”、“促党建”、“国际化”、“民生化”六项重点任务。“携同成长”计划旨在通过构建教师、学生、校友、社会四个携同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商科”管理学子。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我院工商管理A-,位居全国前10%;管理科学与工程B+,位居全国前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前1%,列全国第二,也是我校进入全国前1%的两个学科之一,并入选学校双一流“管理与传播”学科群建设;工商管理位居全国前10%,排名17。全年,学院教师在UT DALLAS经济管理类国际公认权威(顶级)期刊目录(24种)发表论文7篇,位居全国商学院第3。获批国家基金共15项,其中,常亚平获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1项,获批面上/青年项目14项。EDP培训项目成功加入国家级培训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项目,并成为全国首个面向企业高级人才的“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2018年,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品牌提升和国际战略等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取得突破,该群体由王红卫牵头申报,是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获批的首个创新群体,取得了历史的突破,将对我校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级科研获奖取得重大进展,获教育部2018年高校优秀成果(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经费数取得突破,获批经费1074.11万元,位列全国管理学院/商学院第一。科学研究绩效继续保持优异,获批国家基金9项,专家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其中《关于健康扶贫多重保障机制问题及建议》的相关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家副总理胡春华的批示。学科知名度和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提升。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仍然是我校进入全国前1%的两个学科之一;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院工商管理、管理学中国内地排名分列第三、第五,工商管理学科入选校(I类)特色学科。2018年1月,学院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提出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方案《管理学院综合改革方案(2017-2020)》。拟通过“高端人才培育工程”、“科研水平攀升工程”、“品牌影响打造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端国际对接工程”、“校友资源整合工程”、“行政管理增效工程”等七大工程推进综合改革,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 建立教师以岗位职务为基础、以考核为导向的有序升降奖罚的激励制度实现管理学院的快速发展目标。学院瞄准信息技术、物流、先进制造行业,与湖北顺风、深圳赛格、法国IPAG商学院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工信部领军人才项目”、“中国邮政集团干部领导力”、“湖北烟草管理知识培训”、“卓尔控股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培训”等优质项目培训,培训人数达600人次。


2019年,学院启动“先锋起航”计划,继续实施“七大工程”,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品牌建设,全面推进推进AACSB现场认证和新一轮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管理学院创新发展。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在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工商管理跃居内地高校排名第二,管理学位居内地高校排名第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4项,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取得突破。2010年至今,学院教师在在UT DALLAS经济管理类国际公认权威(顶级)期刊目录(24种)发表论文35篇。截止2019年,我院“百篇优秀案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管理学报》荣获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管理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2021年4月,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杨治任院长。2022年3月,胡艳华任院党委书记。管理学院迈向创一流的新征程。院党委明确了“创新、融合、质量、品牌、开放、责任”的发展理念,杨治提出把握科商融合,知行合一,遵循学科建设内涵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统一。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国际化提升、社会服务、品牌提升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申请获批首届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全校仅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1个,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全校仅5项),宝钢教育奖(教师奖)1人,新增优青1项,获批自科12项,其中重点3项。获批社科2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1项。首次获批教育部社科重大1项。SCI/SSCI论文数量全国商学院排名第4。布局“1+4”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交叉领域。软科排名内地第1、第3,泰晤士高等教育评级双A。荣获2022年度全球商学院卓越奖2项,成立全国商学院首家“终身学习中心”。《管理学报》产生新的期刊工作领导机构,张金隆任荣誉主编,杨治任社长兼主编。《管理学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秉持“促进管理学科学术交流,介绍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力助中国管理学派成长,推动管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办刊宗旨,倡导开展探索中国本土管理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管理研究,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管理学术交流平台,以更加昂扬和奋进的面貌迎接中国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40余载拼搏进取,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正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为目标,坚持“创新、融合、质量、品牌、开放、责任”的发展理念,把握科商融合,知行合一,遵循学科建设内涵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统一,弘扬“团结包容、创新进取”的学院文化,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有胆略、思路宽、善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汇聚各方力量,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努力迈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