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能源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十余年来,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或“ICARE”)在学校“开放活校”战略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与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将中欧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促进中欧高等教育交流互鉴、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当好人才培养先行者,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凝心聚力,共创中欧高等教育新平台
——整合优势资源,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组队投标
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携九位欧盟委员访华,期间教育部部长与欧盟科技委员让奈·博托什尼克签署ICARE项目合作意向书。知悉相关信息后,学校成立由校长李培根、副校长段献忠牵头的领导小组,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为申办学院创造条件,并接受了欧盟咨询专家组关于举办ICARE能力与条件的全面评估。随后,学校多次拜访教育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了解相关政策与国内行业状况,并调研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了解中欧合作办学机构情况。9月,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学校成立以能源学院为主体,由能源学院院长黄树红任主任、易辉为副主任的ICARE项目筹备办公室,全面梳理能源学院、电气学院、材料学院、水电学院、电子系、环境学院等单位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其他(水电、抽水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压气机燃料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热电转换、热声技术、能源材料、节能)等方面的师资和学科资源。11月,校长李培根带队访问丹麦、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10所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大学,学校也陆续接待巴黎高科、巴黎综合理工、英国帝国理工等多所欧洲大学代表来访,通过交流互访初步确定中欧合作团队。
2009年3月30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与欧盟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在北京签署了项目政府间财政协议,约定ICARE的三大办学功能是围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生3+0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科学研究。学校在与相关欧洲大学积极组建项目团队开展竞标工作的同时,主动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汇报,为竞标项目落户武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5月,时任省长李鸿忠对欧盟大使赛日·安博明确表示支持华中科技大学举办ICARE,武汉市委书记、市长则促成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作为对项目的支持。6月30日,欧盟正式发布ICARE项目招标指南,明确“中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学院”由该领域的欧洲若干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为非赢利永久学院。7月,副校长段献忠带队访问巴黎高科,与5所欧洲合作大学代表见面,全面启动投标工作。9月,经校长办公会批准,我校作为中方主办大学参加项目投标,待中标之后提供配套资金用于学院前期建设和运行,并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院教学楼改造装修和教学条件建设。11月13日,经中欧双方合伙人多轮磋商形成的投标文件送达欧盟驻中国使团。
2010年1月25日,在教育部有关领导以及国际交流司的关怀和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中方主办大学,法国巴黎高科作为欧洲项目申报人,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法国国际水资源协会组成的项目团队最终成功中标。5月12日,由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代表欧盟正式签署ICARE项目资助合同。6月中下旬,中欧项目团队相继签署合伙人声明及相关协议,明确各自出资及职责。7月1日,巴黎高科代表团队与欧洲委员会签署资助协议,标志着ICARE项目的正式启动。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欧方文凭,推进机构报批
项目中标后,学校成立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建设工作专班,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全面启动ICARE建设工作。
2010年7月26日,中欧合作双方在巴黎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就ICARE运行方式、中欧团队分工及沟通机制、双边协议及章程等进行商讨。9月,中欧团队就双边协议初稿修改、欧方硕士学位问题、ICARE实施战略及项目拨款和使用问题展开讨论,并明确巴黎高科负责推进欧方学位审批程序,华中科技大学负责推进向中国教育部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审批进程,在获批前可先行启动职业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
2011年5月,李培根校长与法国巴黎高科签署双边协议
2011年3月31日,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签署决议,授权巴黎高科可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学生颁发能源科学法国国家硕士学位。5月25日,学校与巴黎高科正式签署《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双边协议》、《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章程》、《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申请表》等文件,并于5月27日向湖北省教育厅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月25日,湖北省同意我校与法国巴黎高科牵头合作组建ICARE学院并报教育部审批。2011年10月11日至13日,教育部专家组来校进行实地考察。
2012年1月11日,教育部专家组进行了第二轮评估。3月27日,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启动办学,6个国家12所大学共同参与支持学院运作,这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第一所正式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月11日,学校批准学院作为正处级二级单位启动运行,2010级、2011级兼修欧方课程学习的研究生纳入学院双学位培养。在学分互认基础上,学院结合欧洲“授课型”与中国“研究型”硕士生培养特点,构建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能源效率、地热能五个研究方向的双学位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3月15日,学院启动2012届硕士招生复试工作,从校内10个院系遴选了预备生150名,最终有79名学生通过了中欧教授的面试筛选。5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见证《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签订,《声明》指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ICARE)将成为落实以上承诺的重要工具”。
2012年3月至9月,欧盟驻华使团、中法政府部门、法国高校及研究院所负责人、企业代表、学生团体相继来校交流访问。在中欧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各合伙人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建立起完善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中欧教师队伍及相应的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并建立了与中欧政府、各合作高校的协调机制,为学院后期建设与运行搭好了框架、打下了基础。
2012年9月3日,学院举行首次开学典礼。9月16日至25日,2010级38名学生进行了欧方学位论文答辩。
2012年10月6日,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教育部国际合作司正司级巡视员刘宝利、欧盟驻华使团公使高佑瀚、巴黎矿业大学校长罗曼-苏贝朗和我校校长李培根共同为学院揭牌。
携手并进,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新典范
2018年5月22日,丁烈云校长与法国合作大学签订续办协议
2019年4月1日,李元元校长与法国合作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中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中欧学院学生毕业典礼
面向行业升级与全球能源挑战,学院专一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实行特色鲜明的“双(三)学位、双注册”学制,学位论文与国际前沿科研紧密结合,旨在发挥我国能源工程教育面向欧洲的窗口作用,培养能源领域高素质人才,并通过与欧洲一流工程教育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中欧能源与环境领域教育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作为首个在中国境内颁发法国国家硕士文凭的办学机构,2012年以来,学院累计444人获得中欧双方硕士学位,其中30人另外获得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2022QS世界排名第44,法国第一)硕士学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唱红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师生的红色之旅
学院坚持思政育人“课内课外”“国内境外”并行,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培养融入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厚植爱国情怀、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学院使命愿景与国际发展大势,着力打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元进步的世界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解决了聚焦人才培养的价值观问题与思想教育的连贯性问题,培育了一批选调生和“红色工程师”,以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在基层和国防军工企业奉献自我、服务社会。学院连续五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超95%,重点企业(能源电力、航空航装备制造、电子通讯等)就业占比75%以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全校前列。毕业生深受雇主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自2012年以来,共有12名毕业生选择成为选调生,其中2015级校友封华翼同学入职工信部选调生,目前在四川省南部县徐家桥村服务,积极参与基层扶贫,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学院坚持培养方案“国际本土化”与“本土国际化”并举,深度融合国际化课程教学和传统国内教学,采取任课教师国际化、授课形式国际化的小班课堂教学,坚持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引领课堂,中外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性提出研究实践以中国教授为主导、课程学习以欧洲教授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思维和国际视野。每年有近30名外籍教师承担18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研究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与最新世界知识体系全面接轨。50余名外籍教授承担70余名学生的欧方论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参与前沿科研合作中逐步提升。
欧方老师上课剪影
Didier Mayer获2015年湖北省“编钟奖”
多名深度参与学院发展的青年老师逐渐成长为学术骨干,在国际重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省部级科研创新奖项、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等评选中脱颖而出。原欧方项目协调人Didier Mayer教授获得2015年湖北省政府“编钟奖”。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围绕学院国际化办学特点,着力打造一系列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优质交流活动。设立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作为牛津大学在中国大陆首个派出学生进行科研实习的单位,中欧-牛津大学国际夏令营已形成品牌,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两校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成为促进中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2013年至今,共有187名牛津学生申请,56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学院先后于2019年和2021年获得牛津大学颁发的暑期金牌夏令营徽章,印证了我校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国际认可度。
牛津夏令营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我院学生参加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夏季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
着力培养本土学生国际胜任力,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参加欧洲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习与研究交流项目。学院累计赴境外学习交流的研究生近300人次,来华交流境外学生100余人次,读博深造学生中有近半数拿到了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邀请信。2020年,10名赴法研习学生成功申请到首届“法国政府-高校合作奖学金”,获得多项费用减免支持。2018年,学院筹备成立了 “学生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协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培训项目、国际组织调研等系列活动,培养有志于成为国际公务员的优秀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受训、实习和任职。2021年,学院推动学校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推荐4名学生取得了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实习邀请。近年来,学院中方院长罗小兵牵头申请获批2021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欧盟伊拉斯谟(Erasmus+)师生交流项目、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东北大学联盟可再生能源学博士站”项目,开辟全新海外留学交换途径。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
学院紧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围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出版6本书籍,共计380余万字。促进中欧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国内外专家交流访问,成功举办大型高端学术会议,成为了中国与欧洲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组织中欧教授合作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及多项欧洲horizon2020项目,参与35兆瓦富氧燃烧碳捕获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目前相关合作已拓展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院学生获得2015年中俄大学生“创新能源”设计大赛第二名
学院引进欧洲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为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也通过职业培训和研究合作直接加大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中欧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和设备交流合作,推广了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自办学以来,学院加强与法国新能源机构、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和政府机构的合作力度,已举办了二十多期能源低碳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绿色节能建筑等培训及“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其中“新能源及节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作为学校代表项目入选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6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学院作为见证中欧交流的中欧合作教育机构代表,被教育部推荐给中央电视台做系列专题片专访。科研中心主任胡松教授作为中欧关系的亲历者和中欧教育、科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接受了专题片《不惑之交——见证中欧建交四十载》栏目组专访。他参与的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太阳能热的梯级利用来发电的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通过与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佩皮尼昂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共指导博士生5名(含1名联合培养双博士生),硕士研究生14名,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
胡松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专题片《不惑之交——见证中欧建交四十载》专访
——“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学院积极融入对外人文交流机制,针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有影响力的机制性交流平台与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法领馆等外国驻华机构在中国、欧洲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作为主要活动平台开展了关于新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等多项活动,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政府及高校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实质贡献。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得到了中欧政府及业界的广泛认可,被中国教育部、外交部誉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典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旗舰项目”。法国前驻华大使顾山先生在任期间曾访问学院,并致函肯定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他表示“中欧能源学院作为中欧合作的窗口,对中国与欧洲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战略意义。中欧能源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中国环境政策框架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案的核心优势。”
时任法国大使顾山与我院学子合影
奋发有为,共绘中欧融合发展新画卷
笃行致远十余载,盛世华年守初心。朝乾夕惕勇前行,踔厉奋进谱新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双碳”背景下,培养大批从事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舵领航,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以实际行动和务实成效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能量,为中欧高等教育科技合作出新贡献。
新能源大楼
院长合影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赓续红色基因,推进新时代思政育人体系、新工科国际化育人实践,引导学生致力行业发展争当“双碳”实践者、服务国家需求甘当基层建设者、培养世界眼光勇当全球治理者。依托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协会,做大国际组织人才蓄水池,形成持续性推送更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长效机制。依托“双导师”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欧洲顶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习项目,增强“走出去”的国际化软实力。依托“中欧-牛津大学国际夏令营”、欧盟“伊拉斯谟+”等优质交流项目,增进中外学生科研实践和人文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讲好“中国方案”的青年人才。
——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打造国际合作办学标杆。
扎根中国大地,与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跨学科组建人才培养和国际科研团队,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建设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瞄准碳零排关键技术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点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拓展企业合作,新建实习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培养致力于新能源领域重点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合力攻克行业共性关键难题,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贡献度。
——坚持凝练特色、务实拓新、建设可持续发展学院。
发挥品牌优势,按照建设永久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标,打造具有中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逐步推进本科研究生一体化培养,努力搭建欧洲高校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培育特色国际联合研究平台,协助筹建全球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在服务学校战略的同时,争取办学资源,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