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师者风范】黄见德:春秋代序五十载,白发朱颜忆芳华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哲学学院 编辑:班倩 汪伟颋 浏览次数:

黄见德,1936年1月出生,江西宜丰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荣休教授,主要围绕西方哲学东渐史与西学东渐史进行人类文化交流研究。先后出版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西方哲学在当代中国》《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西方哲学的传入与研究》《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等著作。其中,《西方哲学东渐史》是我国第一部全过程系统论述西方哲学东渐的成果,深受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学者的欢迎;《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获得2004年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7年中国出版集团将它选入“中国文库”第三辑再版发行。

 

忆华工峥嵘岁月,耕半生芳馨见德


1973年6月,黄见德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工作。在此之前,华中工学院以工科见长,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这也是黄见德对华工的初印象。以朱九思校长为代表的领导层顺应时代潮流与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在全国工科院校中率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是黄建德调入华中工学院最重要的契机之一。从此,黄见德就与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尤其是哲学学科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见证了从哲学研究所到哲学系,最终到哲学学院的发展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哲学系系友合影留念

 

黄见德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自己深刻的体悟。关于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重要性,黄见德说:“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是一项与人类命运、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事业。”他认为,文理兼备,方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黄见德见证了华中工学院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时流传着“深挖洞,广积人”,“李其驹、康宏逵、胡静婉等人的调入,萧前、李秀林、陈先达、汤一介、熊伟、钱广华等前来兼职,郭世铭、张伟珍等一批新生力量被分配而来”,这为哲学专业的起步打下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黄见德亦见证了教师水平的提高,仅仅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不够的,学术一事,需勤加修炼,不进则退。为此,学校鼓励并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这既包括了学校自行组织的学术会议,也包含了教师自发参与的全国各地的学术交流。正是这些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让他感受到“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找到了新的学术研究问题,开始把研究对象从西方哲学本身转到西方哲学东渐史上来”。

 

 

1978年10月在芜湖举行的全国第一次西方哲学研讨会

 

退休之后,黄见德并未停止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注,在担任研究生院教学组顾问所开展的活动期间,黄见德审阅论文时留下了“专业门类齐全、起点较高、重视学术研究、强调社会实践”的深刻印象,这对于学校建设“双一流”高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见德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人,历经五十年发展的春秋代序,目睹学校从单一工科院校到如今的综合性大学,顺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潮流,他陪伴着学校和哲学学科一同成长,在共和国的星河里熠熠生辉。

 

笔耕不辍数十载,矢志不渝求真理


黄见德的哲学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对西方哲学本身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今,则是围绕西方哲学东渐史与西学东渐史进行了人类文化交流研究。在黄见德六十载的学术研究道路上,他产生了两点深刻体会。

 

黄见德认为,在进行西方哲学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时,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全球化视野,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社会的前途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把文化交流对人类命运与社会发展的真实意义揭示出来,才能找到“人类文化交流何以可能”的答案。从西方哲学到西方哲学东渐,再到西学东渐研究的扩展,黄见德都取得了有影响的成果。

 

2005年8月在山东威海举行的“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

 

 2006年12月在汕头大学举行的“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黄见德坚信,只有将研究工作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材料基础上,论述才能有根据,提出的论点才能使人信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必须依据西方哲学家撰写的著作开展,西方哲学东渐史与西学东渐研究则是根据中西学者的交流活动与成果,研究工作要建立在对这些材料的掌握与加工的基础上。但前人留下的材料,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其中既有“死”的,也有“活”的;“死”的需要挖掘与激活,“活”的需要搜集与清理,任务艰难,工作量大。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学术资料,黄见德下足苦功夫,千方百计为学术打好基础,做出了巨大努力。

 

黄见德十分注重从已有的成果中汲取智慧。为了解西方哲学东渐相关论文、著作、期刊等出文献资料,黄见德走访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翻阅了浩如烟海的书籍。他说到,“我在进行这些活动留下的笔记,便有十几本之多,复印的资料要有几个箱子才能装得下,更重要的是,其中提供的大量智慧,为我进行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手写的笔记都整整齐齐地存放于黄见德书房的书柜之中,即使他视力、听力日渐衰弱,依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将最诚挚的学术热情投身于追求真理之途。

 

黄见德于书房伏案写作

 

黄见德特别重视从广泛的交流中获得动力,将学术研究不断推进与深化。通过在在学术圈建立广泛的联系,黄见德与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黄见德得到了他们多方面的支持。有的指出了他的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的提供了他的课题研究需要的信息,有的寄来了与他的课题研究有关的著作等等……学术交流为黄见德德学术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3年《康德三大批判》出版发布会举行后,北京学者与武汉学者研讨交流

 

黄见德的学术研究在不断拓展的理论视野和不断丰富的学术资料的基础上稳步向前推进。2014年,黄见德出版了《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他有一个撰写与出版《西学东渐史》丛书的设想与计划,另外还想在有生之年的整体把《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加以修改,经过扩展内容深化学术成果,使之写成一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因此,已处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每日坚持出入图书馆学习,依旧笔耕不辍,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勤勉治学精神实践终生。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1954年至今,黄见德的执教生涯已走过了58个春秋。18岁,风华正茂之时,年轻的黄见德便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而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先学法学后修哲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哲学教师。1973年,黄见德来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先后经历了政治教研室、哲学研究所到哲学学院的发展,见证了华中科技大学从一个理工科院校迈向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成长过程。黄见德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将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并在教学的探索与进步中,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与学术定位,在学术研究上成绩卓著,并将研究所得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如今,黄见德的学生们散布世界各地,但是学生们依然记挂着他,时常写信或者致电问候,或探讨学术或分享生活,继续教学相长。

 

黄见德参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历久弥坚赤子心,风雨同舟共成长


1956年6月25日,19岁的黄见德加入中国共产党。谈及入党初心,黄见德坦言,当时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他虽年青稚嫩,却有满腔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当时的他看来,社会发生这样的巨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经过前仆后继的艰苦斗争实现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后,无数共产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因此,黄见德从中学开始,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为加入党组织做足准备,并在教师生涯刚刚开始时,就实现了愿望,成为了党组织的一份子。

 

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前夕,黄见德与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先生在李达家中的合影

 

迄今为止,黄见德已在党内生活了66年,在此期间他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不同岗位圆满完成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任务,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荣获由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对他作为一个在党内生活了近70年的老党员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黄见德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名教师,黄见德三尺讲台之上走过了58年岁月,始终不为繁华所动,不为名利所累,将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