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沧桑变化,四十二载砥砺前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旗领航”,严格做到“五个到位”,大力开展四个“红色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党建重点任务落实;聚力内涵发展,把握生命学科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推动学院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被列为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以后,学院党委总结过去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强化组织建设的体系,不断加强党的力量建设,引领学院一流学科建设。
打造“红色头雁”,挺起党旗领航主心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22年6月2日14时30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举行“赓续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2022届毕业生党员最后一节党课活动,100余名师生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面对党旗,重新感悟入党初心,做出庄严承诺。课上学院党委书记刘笔锋寄语毕业生党员要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真诚祝愿毕业生党员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毕业生党员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中要将生命学院的红色基因烙印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青春向党、砥砺前行,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刘笔锋为毕业生党员上最后一节党课
领导班子是学院履行“两个责任”的“关键少数”,通过实施“红色头雁”工程,打造素质过硬“红色头雁”,形成头雁先飞,群雁齐追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政治把关作用到位。由领导班子带头,确保学懂弄通做实,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确保每月至少1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坚持领导带头,将书记、院长讲党课或思政课制度落实至全体党政班子。
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增强纪律教育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政策宣讲、个人自学、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将民主生活会常态化,综合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认真落实班子成员每月1次谈心谈话制度。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工作执行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院落地生根。领导班子带头,围绕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签订目标责任书。对重要任务实施台账管理、挂图作战;对重点难点工作强化督查督办,倒逼落实;对完成的任务逐项验收、逐一销号。健全安全稳定预警处置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建立集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等于一体的安全稳定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危机干预办法,定期研判形势,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夯实“红色堡垒”,筑牢党旗领航主阵地
“志愿者工作看起来简单,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我所负责的检测小组共完成近800人次的检测。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核酸检测过程中,每个人都非常配合。我想这就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每个人都是英雄。疫情防控一刻不能松懈,而我总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如果有需要,我一定还会挺身而出,做好我能做的,这是一名党员的义务,也是我的荣幸。”谢燕霞,生命学院生技研究生二支部组织委员,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如是说。
2022年的3月,喻家山下春意盎然,本该计划着出校赏花的师生们却被突然加重的疫情阻止了脚步。生命学院生物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与团员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加学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维护现场秩序,做好核酸检测人员的引导、信息登记等工作,清晨6点,大部分同学还在睡梦中,志愿者们已经穿戴好防护服,集结于东校区操场,蓄势待发开启了核酸检测工作,待到日上三竿,莹莹汗珠早已从他们的发间滴落,却丝毫没有减缓他们的工作进度。
生技研究生二支部在东操场合影
作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生技研究生二支部始终坚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支部党员的思想政治高度,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服务意识。党旗领航,以党建带团建促进支部所在科研团队的良好氛围。生技研究生二支部书记陈雪敏说:“哪里有需要,党旗就在哪里高高飘扬!”号召和带领支部的党员团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展现出新时代背景下一名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
生技研究生二支部获评“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在日常组织工作中锤炼党支部组织核心能力,遴选红色堡垒样板党支部。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7个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均为博士、副教授和教授,“双带头人”达100%;本科党支部书记全部由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均由团队德育助理担任。注重教工党支部在组织所在单位全体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进所在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方面的牵头作用。学生党支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格,将支部建设与团队发展有机融合。通过实施“红色堡垒”工程,切实创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标杆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基层党组织制度执行到位。学院党委获学校2018-202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和本科17&18级党支部获华中科技大学2018-2020年度“先进党支部”称号;本科18级党支部获华中科技大学2021“先锋党支部”称号;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获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红色楷模之十佳党支部”称号。
点燃“红色星火”,打造党旗领航主力军
“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这让我感慨万千。我今年33岁,14年青春奉献给数字PET事业,艰辛很多,我无怨无悔,未来我还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造福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博在《新闻联播》中发表了奋斗者的新年宣言。张博同学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18级博士生,曾荣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核心骨干完成的全数字PET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疫情期间,张博所在团队为鄂州医院提供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支持,连续35天带领团队成员奋战在抗疫一线。2月23日,鄂州政府告知一定点抗疫的医院紧缺影像设备。在得知消息后,张博带领团队自告奋勇、带领团队连夜赶到鄂州,在连续两天睡眠不足3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团队不辱使命,仅用48小时将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交付到医院。设备投入使用后,团队成员继续坚守抗疫一线,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扫描工作。秉着“疫情不退,我们不撤”的精神,张博与团队成员一直坚守到3月19日迎来最后一个病人出院。2020年张博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张博在《新闻联播》中发表奋斗者的新年宣言。他获得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曼曼导,我准备转博了,我要继续做科技扶贫。”2020年8月谢燕霞对去云南临沧扶贫点看望她的辅导员老师说。谢燕霞,是我院赴云南临沧定点开展科技扶贫的团队成员之一。2020年4月份,武汉解封没多久,她就赶到了云南蚂蚁堆村继续驻厂。2018年,她加入到学院普洱茶科技扶贫项目。从湖北武汉至云南临沧,奔赴1500多公里,两年坚守工厂一线,日夜兼程,重复千次实验,克服40℃高温,团队创造了普洱熟茶纯净可控发酵技术体系,育成“纯造普洱”产业品牌。创新技术的实施,辐射3.4万亩茶园,带动1803人实现稳定增收。2019年对口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24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助力当地提前完成脱贫目标。技术已申请9项专利,促成合作茶企签订1000吨出口订单。项目实施地成为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唯一扶贫现场示范点,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以及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的系列培训案例。同时,个人获央视4分钟专题报道,学校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谢燕霞被央视4分钟专题报道。她获得2021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学院党委积极发挥师生党员在日常事务、身边群众的示范作用,教工党员在教书育人、公益服务、工会活动等方面要发挥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课堂纪律、安全卫生、遵守校纪校规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疫情期间,学院师生党员积极发挥先锋作用,冲锋在前,奋战在抗疫一线。涌现一批如“365天全教学”的湖北省“荆楚好老师”栗茂腾教授、爱生如子的教师班主任谢妈妈,科技扶贫的余龙江教授,湖北省向善向上好青年罗亮教授、李一伟教授等先进党员。疫情期间,成立“红色星火”党员先锋服务队,全院累计60余名师生参与疫情防控;学院师生党员累计捐款4.5万余元,捐赠口罩等防护物资4批,金额达30余万。10名党员获得校2018-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党员获得校“自强大学生标兵”称号,2名党员获得校“红色楷模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标兵”称号,1名党员获得校“先锋党员”称号。由党员师生带领或参与的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上获4金3银2铜的好成绩。广大党员立足本职,积极奉献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淬炼“红色基因”,唱响党旗领航主旋律
“刘老师,您认为学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变得有钱了,现在的大型仪器中心、研究团队的研究设备都是‘鸟枪换大炮’。”刘曼西老师在和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党支部交流活动中面对学生的提问时幽默的说。刘曼西,生命学院开山鼻祖之一,76岁高龄的她在青年党员面前娓娓道来自己与学院发展历史的深刻联结,从1978年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敏锐地意识到生命学科的发展前景,高瞻远瞩地作出筹建生物工程系的重大决定,到2002年,我校经教育部批准,作为国内首批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被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还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有“华大基因创新班”;从骑着自行车不辞辛劳地俭省资金购置试剂,到亲眼见证学校学院的发展壮大,设备仪器不断更新进步;从北大毕业青年党员,矢志初心科研事业,到深入扎根基层工作、退休荣守督导一线…刘曼西把发展历程形象地描述成两次“创业”,并强调了“坚持”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刘曼西顿挫激扬的讲述中,支部同志们心潮澎湃,深为老一辈的精神鼓舞。
刘曼西与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党支部合影
文化是一个学院发展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源泉,通过实施“红色基因”工程,挖掘凝练学院办学育人精神,形成优良红色文化,唱响党旗领航主旋律,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回顾学院发展历程,挖掘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总结凝练办学育人内涵,淬炼传承育人精神。回顾历史,直面现实,畅想未来,强化对师生的思想引领,提升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孕育“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营造浓厚育人氛围,探索“三全五育”,构建育人体系。切实统筹推进“三全”育人格局,构建“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实施“五大育人工程”,开展网格化“三全五育”体系探索,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我院“红色基因工程”入选校“一院一品”学生思想工作政治精品项目;贝时璋菁英班201801班、登峰计划201901班获评校“胡吉伟班”;22个班级获校“优良学风班”称号。
狠抓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拔尖人才创新培养式,率先在全校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试点;深化课程教材建设,新出版教材2本,获学校教材立项项目1项,推进建设校级MOOC课程2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获批一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设计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个;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聘请高水平教学督导顾问组全程督导学院教学各环节,指导各系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和教改研究等工作,制定出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总体评价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创建期间,学院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聚焦六大方向,推动学科发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专业类:生物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估优秀获得2.0资助;主办了第四届“中国高校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联盟”会议。
主要支撑华中科技大学的11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学科排名前1%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根本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建成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感知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等在内的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7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4项,重大重点项目28项,累计获各类科研经费5.4亿。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2项。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评A+,生物学学科获评A-;同年开展的国际学科评估中,美国两院院士Dennis Discher等国际专家组鉴定“学院两个一级学科总体优秀,部分学科方向杰出,本科培养体系和学生质量优异,以工科背景发展生命科学非常独特,也是学院未来发展优势”。2020年建院40周年之际,谢庆国教授牵头的“我国自主研发全数字PET/CT装备进入市场”获评2019年度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至此学院科研团队的成果已三次获评“中国十大科技/科学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七秩芳华,生命学院四十二年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学院老中青三代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华中大建设一流生命学科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党、国家和人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生力军。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生命学院将在新的时代继续凝心聚力谋发展。正是,42年风雨兼程,忆峥嵘岁月颂生命礼赞;42年风鹏正举,立澎湃潮头扬时代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