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哲学学院:崇学明道达至善 立德笃行以成人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哲学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 通讯员 舒年春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科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华中工学院开办的哲学师资班(1982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华中大哲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的重镇,具有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哲学专业人才。


发展概述:三个春天


1980年前后设立哲学研究所(校直属研究所),为原华中工学院在全国理工科大学率先创办文科而最早设立的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首任所长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其驹先生;继任所长为黄金南教授;现任所长为欧阳康教授。


1980年到1996年,是华中大哲学学科发展的第一个春天。当时哲学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哲学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学者,如康宏逵、张华夏、林定夷、涂又光、张辉碧、黄克剑、陈家琪、许苏民、黄见德、王炯华、殷正坤、宋子良、李思孟等。1982年下半年,以哲学研究所的优秀师资面向全国开办哲学教师进修班(师资班)。


1996年,为适应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在原哲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哲学系。先后引进了国内著名学者张曙光教授、欧阳康教授、韩东屏教授;与此同时还先后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哲学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如邹诗鹏、张廷国、万小龙、高秉江、马天俊、李耀南、董尚文、陈刚等。作为华中大哲学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也是哲学学科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


2001年哲学系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2003年,原哲学系承担“两课”教学的教师被重组到政教系(即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成为专业哲学系。殷正坤、钟书华、邹诗鹏、张廷国、雷瑞鹏、廖晓炜先后任哲学系系主任。



2020年8月,哲学学院正式成立,董尚文教授为学院首任院长。新学院、新气象,党建引领,党政齐心,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努力奋发。11月22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在华中科技大学1号楼311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26所兄弟高校的27名专家学者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本次战略咨询会。2021年就获评校先进基层工会、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党旗领航工程”优秀组织单位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资产标准化地址更新专项工作优秀奖等。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自此更是走上立足长远、主动谋划、争取资源、协同发力的新征程,华中大哲学学科发展进入第三个春天。


学科建设:形成特色


在历届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同仁们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华中大哲学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与科研特色,其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开放兼容、充满活力的学术风格深获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和1987年分别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建设方面连上台阶。2000年设置哲学本科专业,2001年招收本科生;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哲学学科入选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7年获准建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设有国家治理研究院、德国哲学研究中心、解释学研究中心、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2019年哲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入选2020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2021年公布)。


华中大哲学学科凭借其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很好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被评估组专家认为是“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哲学系”,“教学质量‘无可挑剔’、发展速度‘不可思议’”。在2017年12月28日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大哲学学科被评为B+学科,全国并列第九,综合排名居于全国前20%,科研成果全国第四,师均收录论文全国第三。2009年引进邓晓芒教授,其十卷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500万字,201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德国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奥特弗利德·赫费誉为“严格贴近原文的、内容丰富的解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认为它“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理解《精神现象学》所达到的一个历史阶段”。该成果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年度重大学术进展”(2019年),也作为礼物赠予来访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2019年)。


华中大哲学作为哲学系是年轻的,作为哲学学院更是“初入江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哲学系成立之初即明确提出“入主流、重交叉、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成立哲学学院后更是秉持“崇学、明道、立德、笃行”院训,践行“爱智、求真、尚善、致美”原则,突出教学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本科生教育为立院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院之路。


哲学学院历届领导和同仁始终贯彻“主流”意识,努力引进一流的人才,鼓励一流的科研,倡导一流的教学,培养一流的学生。


师资队伍人才汇聚


哲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是一支以邓晓芒、欧阳康教授为领军人物、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哲学生力军。目前,60后、70后和80后是中坚力量,总计29人,其中教授10人;还有八位海外博士加盟哲学学院,主要来自英国和德国,包括一位深研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外籍专任教师Daniela Caterina。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长江特岗学者1人。


1B71D13FDA


图为邓晓芒教授(左)、欧阳康教授(右)



38A05


图为海外博士


科学研究:影响扩大


2000年当代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欧阳康教授加盟,与当时新进的一批青年才俊,如:张曙光、邹诗鹏、马天俊、张廷国、高秉江等,形成“生存哲学”系列特色学术研究成果。2009年重磅引进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2010年引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大牛王晓升教授,2013年哲学解释学研究大家何卫平教授,先后建立校级平台——德国哲学研究中心、解释学研究中心暨伽达默尔文献馆。


目前,欧阳康教授团队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雷瑞鹏教授团队的生命伦理学和科技伦理研究是成功的学科交叉典范,具有重大影响力。前者建立的科研平台“国家治理研究院”(2014年2月成立),现为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CTTI入选智库、AMI高校核心智库,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后者建立的科研平台“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2002年10月成立)由国际哲学院院士邱仁宗教授担任主任,多次承办生命伦理学高端国际学术会议。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大数据驱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负责人:欧阳康,2021年通过中期检查,获得滚动资助40万),大数据时代生物样本库的哲学研究(负责人:雷瑞鹏);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合成生物学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负责人:雷瑞鹏,项目总经费495万)。雷瑞鹏在Nature发表有关“基因组编辑的伦理和治理问题”的论文《在中国重建伦理治理》,是国内人文学科领域学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政策性评论文章。


外国哲学团队在德国古典哲学、解释学、现象学、中世纪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邓晓芒教授的康德三大批判中译(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三卷本)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等研究性著作广受国内学者称赞,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已顺利结项。专攻解释学的何卫平教授专著《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获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精研中世纪哲学董尚文教授相关研究成果《阿奎那语言哲学研究》《托马斯哲学专题研究》,获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3项。


近十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4项、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1项。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累计1000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500余篇,其中SSCI/A&HCI收录20篇,《中国社会科学》11篇,《哲学研究》24篇,Nature主刊1篇,《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文摘转载20篇。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9项:第三届(欧阳康)、第四届(欧阳康)、第六届(陈刚)和第八届(欧阳康、董尚文);邓晓芒教授连续四届获奖(第一至四届)。获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奖4次(举办五年来,学院教师4次获奖,其中欧阳康教授团队两获殊荣,邓晓芒教授团队和雷瑞鹏教授团队各一次)。


人才培养金字招牌


始终突出教学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本科生教育为立院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院之路。2012年前后,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面对“社会需要哲学,哲学服务社会”的现实,哲学学院创造性提出“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主要依托6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和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创并实践了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一流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落实“五育并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夯实德育、智育基础。成功打造《哲学导论》课程思政品牌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批判性思维》《伦理学》《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为骨干的课程思政示范群。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分别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类)(2020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哲学导论(1-6讲)和(7-16讲)”分别入选第二批、第六批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年和2014年)。


成功推出中国大学慕课:“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2017年)“伦理学的邀请”(2018年)和“批判性思维”(2019年)。“中华民族精神”获“湖北省首批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


助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还创办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辑刊(半年刊),入选学校“一刊一集四指南”。


2022年成立体育工作委员会,形成党委-工会-院办-学工四位一体工作模式,落实全民健身和以体育人工作,师生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连续推出美育育人哲学舞台剧《我,俄狄浦斯》(2016)《你,莎士比亚》(2017)《她,安提戈涅》(2018)《浮士德·美杜莎之筏》(2019)《玩偶之家·复归》(2020)等5部,获国家级大创立项和武汉高校大学生戏剧节银、铜奖。


2021年,创造劳动教育落地新模式——耕读教育,已签订耕读教育教学基地2家(谦益农业虚心谷、刑绣娘生态园);助力就业,已签订实习实训基地2家(鄂旅投黄梅公司、九派新闻)。


——教研牵引为教学水平提升注入“活水2022年欧阳康教授团队“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改革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


先后获得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07);“新文科战略背景下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创新型一流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省级教改项目4项:《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与研究(2011);“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慕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传播效益(2019);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哲学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和实践探究(2021);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2022)。


——教学研究成果显著。2018年“‘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与生命自觉——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2021年“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创新型一流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获华中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1年张瑛老师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9年“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创新型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团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欧阳康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教学名师,2020年获评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


——精心做好课堂延伸。徐敏教授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举办“喻家山哲学小屋”,迄今已举办300余场学术活动。2003年,创办“慧源哲学茶座”,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座,迄今近300期。首讲嘉宾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主题为“哲学是一把圣火”。2006年,创办《慧源》杂志,为学生初鸣之作发表、师生深度交流提供平台,记录学生学术成长历程。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深造(含考研、推免和出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考公、选调等)等,研究生毕业后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中学教师、企事业单位(含考公、选调等)等。


优秀毕业生代表有本硕博均是华中大哲学的钟林同学(2010届本科)现任黄冈市黄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挂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在校期间获“湖北省社团标兵”“校三好研究生标兵”等荣誉称号,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任中海地产总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的李文烜同学(2012届本科),在校期间任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人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辩论队主力四辩,参加两岸四地高校辩论赛,获华中赛区冠军、全国季军;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专任教师的张若愚同学(2013届本科),在校期间获“校科技创新标兵”“校启明特优生”等荣誉称号,获“湖北省‘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特等奖”等赛事奖励,赴牛津大学交流。2013-2020年,攻读硕士、博士(英国杜伦大学);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敖鑫同学(2018届本科),2018-2021年,推免攻读硕士(华中大)。在校期间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知行奖学金、光华奖学金。


在校本科生频频获奖,各种竞赛成绩突出,以2019-2021年为例:


2017级本科生:鲍紫莹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胡家轩获第二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优秀作品奖、第12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纪录片单元中南赛区二等奖;


2018级本科生:常若帆获2020年“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组决赛金奖,校三好学生标兵;邓豪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三等奖及个人风采奖,第九届武汉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议员”、西安交通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气候峰会“最佳代表”;


2019级本科生:张博迪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


2020级本科生:向阳彤欣获第三届“志愿文学”征文一等奖;岳星辰(2020级强基班)获湖北省第三届“万方杯”学术搜索挑战赛特等奖、中南七省“万方杯”学术搜索挑战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求职模拟大赛三等奖;


2021级本科生:傅思元2021“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校园选拔赛一等奖等。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学术能力凸显:罗正东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熊治东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何涛、欧亚昆、冉奎、罗正东、蔡银银、肖萧等一批博士生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国际交流:水平提升


开办哲学本科以来,就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过程中心、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兰卢布林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卢布林大学、坎特伯雷大学等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


邀请国际哲学学会主席莫兰、英国杜伦大学赞威尔、德国图宾根大学赫费等来院讲学、授课。德国哲学研究中心已与德国各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正往其他欧陆国家、英美的大学延伸。


2021年起举办“慧源哲学海外名家大讲堂”,已举办6场。


欧阳康教授团队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举办“东湖论坛·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全球治理与国家责任、绿色发展与全球治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共商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社会服务:彰显情怀


哲学服务社会,社会需要哲学。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以下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以智抗疫助力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欧阳康团队编印《国家治理参考》(抗疫专辑)137期,提出政策建议案120余项,呈报省委省政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部分建议案上报中央,采纳30余项。2020年2月1日提交的《关于健全湖北对新冠病毒的精准检测和有效隔离体系的几点建议》被采纳,成为武汉保卫战关键转折点。


提交预判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内参建议稿20余篇。加盟国际组织,融入国际抗疫合作。雷瑞鹏入选WHO伦理学与COVID-19专家组,参与制定WHO应对COVID-19路线图及一系列伦理准则和指南。我院2位教授与15位诺奖得主一道受邀在给美国白宫新冠工作组及美国国会的请愿书和“关于新冠疫苗人体挑战性试验的公开信”上签名,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


——绿色发展研究助力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开展绿色发展理论研究,撰写绿色发展对策建议,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国内外首创性发布年度《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已出版4卷),为研判中国绿色发展走势提供大数据支撑;撰写《推广绿色GDP绩效评估引领绿色发展方向》《我国绿色发展区域差距仍将持续》等一系列政策建议案,被《新华内参》《高校智库专刊》采纳。《关于在湖北率先实施绿色GDP绩效评估的建议》《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等政策建议案被《决策咨询》采纳,并获时任湖北省常务副省长等肯定性批示;《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6年湖北卷、2017年湖北卷)获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等肯定性批示。


——中欧人文思想交流助推文明互鉴


学院在欧陆哲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积累深厚。学校将邓晓芒的《〈精神现象学〉句读》作为文化交流的代表性成果赠送给2019年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波兰前副总理兼财长科勒德克先后两次来访我院,就“一带一路”和“绿色发展”与我院师生展开交流。


依托法国哲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实施中法两国总理签署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建言献策,并与中法生态新城管委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就生态建设的伦理规范研究签订合作意向书。


我院主持的国家外专局“一带一路”引智项目“启蒙时期到20世纪中俄法三角区域的文化传输模式研究”,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文化资源。与柏林自由大学共同承担德国联邦教育部“世界哲学”研究项目,与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共建“伽达默尔文献馆”。


——公共政策综合研究助力新兴科技伦理治理


雷瑞鹏在Nature发表“Reboot Ethics Governance in China”(2019),率先提出“科技伦理治理”概念。2020年发表的《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被学习强国、求是网等20多家门户网站全文转发。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雷瑞鹏参与科技部“面向2035国家十四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为类脑研究等制定伦理规范;向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提交政策建议10余篇,涉及头颅移植临床试验、机器人、人类生物样本库、突发状况下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和框架等方面,均获肯定性批示。


举办“中法生命伦理学研讨会”“纪念《纽伦堡法典》70周年国际研究伦理论坛”“中英科技风险与公众沟通”等高端国际学术会议;雷瑞鹏受邀出席2020年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主题讨论,基于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成生物学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提出科技伦理治理中国方案。


——搭建学术平台服务学科建设和治国理政


创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乃“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单位、第八届“湖北省逻辑学会”会长单位、“湖北省伦理学会”荣誉会长单位;主办学术刊物3个:欧阳康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邓晓芒主编《德国哲学》、董尚文教授主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创办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地方治理研究院,连续举办5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峰论坛”“全球治理·东湖论坛”,编辑《国家治理参考》近200期,出版国家治理研究丛书近20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提交建议案300余篇,为国家和地方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