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基础医学院:强基固本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3.10.07

来源:基础医学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如何提升高质量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如何让更多高水平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冒”出来?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在今年的暑期工作会上,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基础医学院开展了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构建了“一主线、二维度、三融通、四交叉”的创新型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基础医学研究对临床诊疗创新支撑不足、临床医学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等问题。


■通讯员 晏汉姣 记者 刘雪茹


在基础医学院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学院党委书记秦选斌号召同学们传承弘扬“华科大精神”和“同济精神”,明德修身,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的未来医学科学家和临床卓越医生,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担当,做新时代国家健康事业的接班人。


基础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原动力、医学创新的枢纽、医学教育的基石,面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定位、新医科、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基础医学院坚持“立心铸魂、强基固本、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在理想信念、课程体系、实践能力方面实施全面改革,从“强基础、重创新”两个维度,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通(思教融通)、跨学科课程交叉融通(课程融通)、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融通(科教融通)的“三融通”举措,以医学与工、理、文、信息等专业课程与团队交叉为支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人教育为本: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三全育人、四个面向、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医学院开展入学、在校、毕业全过程育人活动


­——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将立德树人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以专业课程为基本单元的系部组织建构保障延续至今,实行院系两级目标任务管理,强化系部教学主体责任;把立德树人各环节任务落实在教师上,在职称晋升、考核分配等制度方面突出教学主体地位,强化立德树人要求,激发教师活力。


——构建全域统筹的课程思政体系。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全覆盖,以讲好医学学科专业的八大故事为主要内容,推进一课一品建设,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实施课程思政四会四进,进学院党政联席会、系行政会、支部会、教学法培训会;课程思政进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堂。


——全方位育人(五育并举塑全人)。广泛开展第二课堂“五育”品牌活动,包括党旗领航工程、寄生虫学现场实习、诺奖科普讲座,涵盖科技强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红色基因教育等多个角度,以及体现医科精神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打造一生一技、基础体育赛事,一生一艺、春华秋实文艺品牌,三下乡、义工志愿等劳动教育。


——全过程育人(入校在校毕业全程价值引领)。开学典礼入学教育、院士讲坛、科学家精神的线上书院活动,“党建+文化”主题日活动、选派本科生参加学院离退休同志集体生日会、毕业最后一节党课等,进行守正创新教育。


——全员育人(三师联动全程导师制)。全体教师、行政人员齐上阵,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一对一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生活导师制、教师班主任,全程导师制;临床专业实施医学启蒙导师制、基础科研导师制等,注重大师引领。


知识建构为基:夯实教材课程体系


学院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加强基础临床纵向整合课程改革,完善学业评价体系,为培养国家急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临床卓越医生打牢坚实的基础。通过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建设,以基础要素“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



基础医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合影(2020年,第三批返校)


——高起点举办本科专业。2016年、2019年学院审时度势,相继获批举办医学实验技术、基础医学本科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教育部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牢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深入实施“一制三化”,设立一对一全程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将各方向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早接触科学前沿、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开展课题研究实施“四早进”科研育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涵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具备医学科学家潜质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医学院主编教材及获国家级教材奖


——人才培养,教材为先。学院继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从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支持,促进各系建好教材编写梯队,实现医学各专业、各层次、各语种、纸质数字立体化教材全覆盖,按照“三基五性”的要求建设各类教材。在14门全国基础医学主干教材中,先后主编11门51本次,多本教材获评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为我国医学教育教材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新型教材编写,比如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教材、全英语双语教学教材、数字教材、基础医学基础学科“101计划”核心课程教材、交叉学科研究生高水平课程教材编写。担任医学干细胞教材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规划主编2人、副主编4人,五年制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3人、副主编6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主编2人、副主编2人。主编《药理学》(第9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主编《细胞组织化学与技术》(第3版)和副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作为编委参编的5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


——丰富课程资源,创新课程模式。学院历来以课程为核心抓教学质量建设。由名师名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在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和一流教学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有机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式、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18年以来,学院各门课程围绕医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和毕业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构建知识点框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建设线上课程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切片系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CBL、三明治教学等,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覆盖了本学科所有主干课程,数量居全国第二,全校第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2~6月,全国6.3万学员选修了《病理学》慕课课程;2019年9月,《生理学》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后,被27所兄弟院校引用为SPOC源课程,是目前国内选课人数最多、评分最高的同类课程。



基础医学院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资格准入预讲会


——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先后引进教师60人,教师更新率达35%,70%以上为海归,25%为“四青”以上人才,57%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学院制定了《本科课堂教学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学培训制度实施细则》,对新进教师教学实行严格准入制,严把本科课堂上讲台关、教学质量关。学院制定了《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方案》,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学院大力资助教师参加高质量研修班,激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获批校级名师7人、省级名师3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名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9人,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各2个。


能力建设为核:筑牢创新育人体系



学院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牵引,本科生学术年会为重要载体,通过举办课外寒暑假线上文献阅读交流会、校内外学术夏令营、国际暑期学校、课外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等,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几年优良学风班比例达到90%,本科生深造率达80%,形成了“学在同济,严在基础”的良好学风,成为“学在华中大、学医在同济”创新创业靓丽名片的重要建设者。



基础医学院2023年本科学生学术年会


——加强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推进拔尖基地建设,通过早期接触科研(实验室轮转见习)、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实践、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设计等分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设计,提升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创新能力等。本专业创新培养实现三个100%,暨本专业学生100%参与大创训练项目,拔尖基地学生100%主持大创训练项目,学生100%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或发表高水平论文。


——夯实临床卓越医生创新基础。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科研训练,将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必修环节。不同学制的同学利用课余和寒暑假4-8周集中时间,完成实验设计或创新研究,通过参加学术年会或基础科研答辩汇报,从创新思维、汇报展示、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和提升。临床专业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创率达到70%以上。



基础医学院团队2022年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高年级学生主持双创项目,并依托双创项目,积极参加各项创新大赛等。近五年本科生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 50 余篇,获国家和省级竞赛奖10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大赛最高奖24项。


——积极推动科教协同育人。面向本科生开放转化医学研究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脑医药基础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创新研究中心等,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学术论坛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培养科研思维,强化科研技能训练,提升创新素养。



基础医学院2023年与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战略合作


——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近4年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14项;组织参观武汉经开区学校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利用学科优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认识。2023年与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医学教学和创新平台。学院未来计划与2-3家知名医药企业联合,以研究中心、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更加紧密结合四个面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医学院在百余年办学实践中,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涌现出包括21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从事临床诊疗的卓越医师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为维护生命健康、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几代基础人的接续奋斗,学院呈现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连续四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居全国前列(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2);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建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来华留学培养基地。2017年、2021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院长史岸冰寄语医学生,学医之路中要保持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和洞察力,坚守纯粹的科学精神。


未来,基础医学院以临床专业认证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强化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关键要素建设为核心,以融合协同育人为牵引,以数字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机制条件建设为保障,通过这五大行动计划,探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基础医学学科及相关学科提供支撑,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