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新闻与信息传播专业建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23

来源:华科大新闻中心、新闻学院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 郭雨辰)10月23日,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举行华中科技学新闻与信息传播专业建设40周年新闻发布会。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介绍了我校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建设等情况。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院长助理鲍立泉副教授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主持。


记者 班倩 摄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发布会。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作为国内理工科院校中创立的第一个新闻院系,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坚持以“应用为主,交叉见长”为发展思路,40年来,培养了近万名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转型改革和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守正创新育英才,融合发展谋新篇。10月27日至29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届时将举行系列重要活动。今天,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鲍立泉副教授。


首先,请金凌志书记介绍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发布会现场,我是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接下来将由我来简单介绍学院的发展历程。


1952年秋,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正式创办。学校在追求卓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对新闻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老校长朱九思的领导下,率先打破新中国50年代高校调整以来单科院校的建设模式,于80年代探索创办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之路。


1983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创办,是中国内地理工科院校中创立的第一个新闻院系。1998年,学校以新闻系为基础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并于同年开启中国内地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之先河。学院坚持以“应用为主,交叉见长”为发展思路,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实行与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医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学院于1996年获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系我国内地最早的六家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2007年,获准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历次学科评估中,我院皆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学院被中宣部新闻局列为“密切联系单位”;2019年,学校与中国外文局共建的智库“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2021年,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培育)。


当前,学院拥有专职教师4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师资队伍中,教授17名,副教授18名,讲师10名。学院坚持科学研究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创新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知识,致力于解决传播、文化与社会领域重大紧迫问题。学院重点聚焦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传播、战略传播三个支柱性学科方向,形成学科优势。近年来,学院在智能传播、媒介与文明、科学与健康传播等方向持续发力,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


学院坚持“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理论功底与业务技能、实践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均衡发展。40年来,学院为社会各界输送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学院拥有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另设有新闻评论特色方向)、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所有专业皆为国家或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四个学术型硕士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媒介经济;拥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类型;拥有五个博士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媒介经济、公共关系学。目前,学院拥有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文化传播战略,重点建设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培育),重点支持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与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形成了社会和政策影响。学院正着力建设湖北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学校重大学科平台“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以及“健康传播”国际联合科研平台。


学院是湖北省委宣传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单位。在部校共建过程中,学院坚持守正创新,共建实践基地和发展智库,加强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教育培养服务于国家和湖北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注重海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香港、澳门及台湾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四十年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四十年拼搏奋进、勇立潮头。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坚守“创新为魂”宗旨,夯实学科根基,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谢谢金凌志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由张明新院长和鲍立泉老师回答问题。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


作为一家在理工医类学科占主导的高校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


和其他学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相比,我们学院最大的特色,在于强调和贯彻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理念。1952年秋,学校在老校长朱九思的领导下,率先打破新中国50年代高校调整以来单科院校的建设模式,于80年代探索创办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之路。首任系主任汪新源教授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文理知识渗透的新闻专业人才,我们和人大、复旦、武大办的新闻学专业不一样。”学院坚持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自身特色,在新闻传播学传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模式外,走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医科”的多学科融合发展之路。


从学院名字上看,其他学校普遍称为新闻学院或者新闻传播学院,或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我们学院的名字中,多了“信息”两个字,强调是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贯彻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具体体现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学术方向等各个方面。


我们将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表述为: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我们看到,新技术思维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方面体现出来。这些年来,学院持续升级迭代课程体系,以适应信息传播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一些新兴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数字传播技术基础》《计算广告学》《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数据新闻》《新媒体内容创意生产》《数据挖掘》《WEB信息架构设计》等等,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新技术思维和应用能力。


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可以很直观地从师资队伍的构成中看出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非常活跃的因素。对于一个学科和专业来说,师资无疑是很关键的。目前,学院拥有在职教师45名,从学术背景看,超过1/3的教师拥有工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背景,也就是在本硕博的某个或几个阶段,接受的是工科或管理学科的学术训练,其余接近2/3的教师,主要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和艺术类学科的专业背景。可见,学院是一个多学科人才汇聚的大熔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直接体现。这种师资构成,对于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长江日报记者: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请您介绍下,华科大新闻学院的学者们,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秉承科学研究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基础研究,也就是理论研究方面,坚持创新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知识,致力于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在应用研究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眼于服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大局和实践需求,服务国家与社会。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近些年来,学院聚焦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媒体与国家治理、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科研工作。以国际传播学术方向为例,这几年来,学院重点建设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培育)、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等智库平台,旨在推动国际传播研究和咨政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


以张昆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依托于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持续开展全球性大型民意调研“寰球民意调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从寰球公众的世界图景、国家观念、国际事务观念和中国认知,以及中国公众的大国观、美国观、邻国观、国际事务观和国家认同等方面呈现全球民意的立体图景,还原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意识及大国博弈、中国崛起的基本认知。以调研数据为基础,连续推出系列“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提交系列资政报告,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持续动态呈现全球化时代的民心趋势和舆论动向,服务国家当下外交布局的实际需求,有效增强了国际传播的现实针对性,为管理和实践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陈先红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依托于学校与中国外文局共建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集中力量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近年来,这个团队出版了一系列性的理论著作,包括《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论丛》《欧美公共关系经典译丛》两个丛书。这两个丛书中,一些代表性的著作包括《讲好中国故事元叙事传播战略研究》《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研究》《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公共关系学的想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团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形成《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官方“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的执行标准,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使用。在服务社会方面,研究院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的学术支持机构,协助主办单位中国外文局主办推动该大赛成为拥有较大知名度的赛事活动,在大赛举办五年来,协助征集中国好故事作品超过15万件,参赛人数超百万。研究院出品的电子影像作品《中国故事--传统中国的文化故事、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全球中国的开放故事》,入选中宣部2020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今年是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建40周年。我们关注到,学院拟在近期举办40周年院庆,主要活动内容有哪些?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鲍立泉副教授:


本次院庆活动本着节俭、温馨、隆重的原则,以学生、学者、学术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具体来说,在前期预热活动的基础上,院庆主体活动由28号上午开幕的重量级学术活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为开启,同步在28号全天为返校校友们安排了“五个一”的丰富活动,包括制作一张纪念版学生证,组织一堂新闻课、举办一场恳谈会、体验一餐华科食堂,共聚一场欢迎晚会。


在29号上午,我们将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隆重召开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0周年院庆大会,届时,将有超过300位嘉宾和校友代表参与大会活动。


同时,学院还将穿插举办四场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有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发展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研讨会、传播产业与价值共创论坛、万物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组织传播与数字沟通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探索论坛。


本次院庆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学术界和业界嘉宾的广泛参与。相信未来几天,在全体在校师生、校友、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学院院庆活动会为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通过介绍,我们初步了解了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0周年院庆纪念大会的举办背景和重要意义,以及后续的系列精彩活动。欢迎媒体朋友到大会现场采访、宣传、报道,聚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转型改革,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