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近日,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结果揭晓,我校电气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昶获评“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仅20名学生获此荣誉。
找准方向,科创赛道初次探索
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初入华科大时,刘昶常这样问自己。彼时大一的他,对自身规划尚不明确,一度选择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加权成绩的提升上。
大一结束后的暑期,在学院组织下,刘昶跟随指导老师第一次走进油气田的作业现场,开展实践调研。“地面与井下的无线通信装置正是我国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所急需的先进装备,但长期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走访过程中,刘昶意识到,分数之外,还有更多领域值得探索。
回到学校后,刘昶继续开展调研,寻求破题方法。在陈庆、李红斌和徐争光等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起“慧眼识电”团队,致力于井下无线通信装置的研发。井下无线通信是多学科交叉难题,为模拟最真实的应用场景,团队成员们用钢管做出油管套管比例模型,在学院所在楼后面的空地上进行多次实验。“我们的模型最初只能传输10米,动手操作后才明白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难点。”刘昶说,为了解决信道分析的难题,他们历时数月反复试验,通过1万多个模型的仿真计算,终于将装置的穿透系数提高3-4倍,达到可实用化水平。
图为刘昶(左一)和“慧眼识电”团队成员
初次研究探索的过程,让刘昶与团队成员更加坚定将装置做好的决心。此后他们越发努力,将研究难点和专业学习结合,在学中干、干中学,向实现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目标方向前进。
奔赴一线,矢志创新追求卓越
2020年,在指导老师陈庆教授的牵头下,刘昶所在的“慧眼识电”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首套可商用化的井下远距离无线通信装置。往返于中石化江汉油田、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等地实际测试装置,身着团队工服大汗淋漓坚守作业现场,倾听一线石油人的多年工作经验……2021年,团队成员们步履不停、反复尝试,在每一次测试中不断进步。
图为刘昶和团队成员在油气田试验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余次实际测试,团队所研制的装置实现单级传输达4913米,中继传输突破6000米,主要指标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最终,团队针对井下金属套管屏蔽下信号传不远、传不快、传不久的难题,独创了赫兹级电磁波沿多相态混合介质交界面无线远传方法,解决了信道、编码和驱动等关键难题,目前已有20余套产品在页岩油气田成功投运。
“一次测试中,我们的装置在第一时间监测到了压裂压穿地层事故,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刘昶说,那一刻,自己深深感受到自主解决“卡脖子”难题后的自豪。
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树立榜样
2022年,“慧眼识电”团队凭借项目“基于Hz级电磁波的井下远距离无线通信装置”,捧回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奖杯。这一年,刘昶也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大学生,突出的科技创新精神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学生团队攻关科技前沿难题,并不容易,他们有永不言败的强大内心,所以才能梦想成真。”陈庆教授说。
图为刘昶和团队成员参加“挑战杯”竞赛
回首科创经历,刘昶和团队成员在应对一项项挑战中不断突破,在解决一个个难题中快速成长。从写第1篇专利的磕磕绊绊,到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从实验室里孤零零的电路板,到能实际实现井下长期监测的装置……那些采集不到信号的试验、反复打磨修改比赛材料的深夜、关上门练习陈述与问辩的日子,也让他们收获了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个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自己。
而现在,对于“大学怎么过”这一问题,刘昶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其实,前方有很大一片蓝天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是可以去做成一些事的!”如今,刘昶也在积极将科创经验分享给周围人——参加高校团建创新座谈会,为学生社区双创氛围营造注入活力;在班级分享比赛经验,带动身边同学拓展创新思维;多次参加各类双创分享活动,用行动为学弟学妹树立榜样……
之后几年,刘昶还将在华科大继续读博深造,他表示将围绕专业所学,把创新创业当成一种习惯,努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