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童文胜 周立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学校高度重视文科建设,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明确了要“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华科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的重要任务。时光荏苒,六年来学校文科厚积薄发、行稳致远,各方面均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的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华科大力量。
积跬步以至千里,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学校文科坚持党代会提出的“强基础、促交叉,出大师、创一流”的原则,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设有7个文科学科门类,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最新的学科评估中文科有4个学科进入A类,占全校A类学科比重近1/4。软科2023年最新公布的“文科实力评级”排行中,我校获评A类,居全国同类高校第4位。
汇小流以成江海,研究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坚持“平台聚人、团结务实”的原则,学校跨学院、跨学科凝聚研究力量,组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研究机构,争取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2018年以来,学校文科新增各类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12个,总量已达28个。其中,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在2020年至2021年两年间连续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治理研究院上榜“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获评A+类智库。研究平台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
十年磨剑锋锐显,学术研究能力明显增强。“交叉见长”是华科大建设精品文科的特色之路,学校文科依托工科、医科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区域地方建设重大举措,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经过长期培育和积累,学校重大项目获批数从201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年即获批设社科类重大项目6项,至2024年获批社科类重大项目总数已达37项。六年来,广大文科学者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8项,在其他国家部委组织的社科类竞争性项目申报中获批87项。
千锤百炼著经典,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广大文科学者敢于创新、善于转化、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产出了一大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成果。2018年以来,学校累计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4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获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9项,其中一等奖6项。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中,我校文科全球前1%学科已达到2个,分别是社会科学总论、经济学与商学(2021年新增)。邓晓芒教授的哲学巨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十卷本)问世,被德国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奥特弗利德·赫费誉为“严格贴近原文的、内容丰富的解读”。丁建定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由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于海外正式出版。汪习根教授200万字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正式出版,全方位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各方面情况。一批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心系家国发先声,主动咨政建言产出实绩。在不断产出理论成果的同时,广大文科学者积极咨政建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华科大声音。六年来,学校呈报的咨政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的共计24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共200余篇。文科智库充分发挥咨政启民作用,国家治理研究院编印、呈报《国家治理参考(抗击新冠肺炎专辑)》120余期,共计110余位学者参与研究和撰写,为疫情防控和疫后重振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该系列咨政建言成果获“2021年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参考案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深入开展人权研究,多次选派专家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多项成果被纳入国家人权白皮书,或被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国有关机构采纳,为促进我国及世界的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育并举聚贤达,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着眼文科教师队伍“有专家缺大师”的问题,培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六年来,新增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管理学院)。截至2024年10月,有几十位文科学者获批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欧阳康教授、汪习根教授分别获评2019年度、2023年度“湖北省最美社科人”。张昆教授获评2022年度“楚天园丁奖”。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建立。
春风化雨育英才,学术引领推进立德树人。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广大文科教师为通识基础教育有效开展提供支持,除英语、思政、语文等基础课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坚持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打造了“深度中国”“百年中国”为代表的思政精品课程,以及数量可观的公共选修课,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是扛起文化素质教育旗帜的主力军,2018年,以龙舟体育文化为载体,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起,学校与中国外文局共同发起“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并长期担任学术支持单位,该赛事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赛事。
百花齐放促繁荣,学术品牌形成重要影响。学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打造了期刊、奖项、活动等诸多学术品牌,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各品牌正逐步形成重要影响。目前,我校已主办有6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其中5种为CSSCI来源期刊,2022年新增创刊1种;《管理学报》“管理学在中国”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评文科学报最高奖项“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2023年),各学术期刊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发起的“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成果奖”已分别举办至第十届和第七届,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全球治理·东湖论坛”迄今已举办第九届,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年度国际会议。
从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到指出其“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任务,党中央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明确方向和道路。从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提升文科优势”,到2024年暑期工作会议明确“建设精品文科”的目标,华科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也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华科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将接续奋斗,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华科梦”的实现,为国家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