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超
百年变局下,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作为国际人员往来的重要方式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大局,坚持服务学校“双一流”和国际化建设,坚持服务各学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际学生群体系列回信精神,坚持发展高质量国际学生教育,打造“留学华科大”品牌,建设全球优秀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打造“发现中国”品牌,构建国情教育体系“华科大模式”;打造“全球华科大人”品牌,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
打造“留学华科大”品牌,建设全球优秀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2018年以来,学校年均在校国际学生3100人,其中亚洲地区约64%,非洲地区约21%,欧美澳新地区约15%;近年来,国际学生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占比稳定在75%左右,欧美澳新国际学生占比从2018年的13.1%上升到2023年的16.6%,2024年有望突破17%。2023年,学校以最高等级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获8年最长认证有效期,位列国际学生教育全国第一梯队,“留学华科大”品牌再次响亮。
图为我校来华留学质量再认证现场审查初步意见反馈及工作交流会,会上学校以最高等级高质量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项目首批再认证。
将发展势能聚焦在元首倡议的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学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并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向世界优秀青年发出来华学习邀请,“美国5年5万”“法国3年1万”“塞尔维亚3年300”“欧洲3年翻番”“非洲6万研修”……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党有所需,我有所为,华科大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元首倡议的落实。2024年,学校全口径国际学生中,美国学生预计突破120人,法国学生预计突破80人,塞尔维亚和冰岛学生实现了零的突破,欧洲学生预计突破400人。
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国际教育的优势。面对充分竞争的全球留学市场,学校不仅打好“中国牌”,更打好“华科大牌”。以机械、医学、体育为代表的学科,不断凝练自身优势,以优质的学科和导师为核心,开创性地举办“世界知名大学来华留学科研实习项目”“校际交流临床实习项目”“问学华中大——汉语+学科实习项目”等,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来校实习,并逐步推动“短期-长期”“非学历-学历”的转化,实现国际学生国别结构和个人素质的双优化双提升。
图为学校自主创建高质量 “问学华中大” 特色暑期夏令营项目合影。
将品牌影响体现在优质项目的积累。学校不断打造“留学华科大”品牌,并积极参与优质、高端项目的国际学生的培养。商务部高端援外学历学位项目中,学校被指定为全国唯一一所通信工程领域司处级项目承办高校,项目规模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为东盟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项目,学校接收学生占比全国5%;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项目,学校接收学生占比接近全国10%;为全球孔子学院等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培养专职教师的“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学校每年接收超10人;为沙特阿拉伯培养工科专门人才的“沙特阿拉伯国王奖学金”项目,学校一次性接收超60人。
打造“发现中国”品牌,构建国情教育体系“华科大模式”
国际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样需要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面向国际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正是践行教育事业根本遵循的具体行动。
以理论研究奠定国情教育基础。学校各相关学科、院系关注国情教育的理论研究,2020年以来,以“在地国际化”“国际学生趋同化培养管理”为特色,学校获批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9项,并产出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国际学生宗教事务管理研究》获得2023年湖北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
以教材编写形成国情教育优势。《中国经济》《数字中国》《中国卫生》等“发现中国”国情教育系列教材获批2024年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并已与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签署共同出版协议。
以实践活动打响国情教育品牌。作为学校“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十佳项目,“发现中国”品牌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2022年,学校“发现中国——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之路”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获得省级优秀队伍,并获团中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题报道。每年4次以上赴全国各地的国际学生国情考察活动,组织国际学生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学生群体回信中“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的亲切邀约。
图为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十周年特别活动颁奖典礼,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图为我校举办的中外学生龙舟赛。
图为学校组织国际学生参加中非创新合作大会。
图为中外学生校史及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师生合影。
打造“全球华科大人”品牌,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
创新引领发展,塑造优秀国际学生典范。埃塞俄比亚国家和平与安全局南方州主委,米赞特比大学原副校长、董事会主席,电信学院博士生WONDIMU GEBRE DIKUBAB,于2022年发布了全球首个阿姆哈拉语场景文字检测与识别综合公共数据集和初步的算法解决方案,成为中非科技合作亮点之一;黎巴嫩共产党中央委员,经济学院博士生ADHAM SAYED,于2020年出版疫情个人实录(阿拉伯语版),并在中共中央外联部指导下出版中英文版,定名《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的“熊猫杯”征文大赛中,第二临床学院菲律宾学生FEDERIGAN JUSTIN NATHEN CUA以《我在中国学中医》荣获三等奖,全国共20人;生命学院国际学生团队获得2019年全国互联网+大赛国际赛道铜奖,经济学院国际学生参与的团队获得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基础医学院国际学生包揽“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国际赛道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电信学院、光电学院2支中外学生团队获“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金奖、船海学院中外学生团队获铜奖。从专业精通到知华友华,全球华科大人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涌现出典范。
图为埃塞俄比亚籍博士生王兴研发了当地语言文字系统,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图为黎巴嫩籍校友ADHAM SAYED(中文名:杨航)出版英语和阿拉伯语版《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宣传武汉抗疫,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语言牵起友谊,深化孔院双向交流功能。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下,我校海外孔子学院全部顺利完成转隶,并与罗马尼亚雅西医药大学新建孔院,是全球疫情以来首家在欧洲新建的孔院,孔院工作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快车道。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孔院学员Thalles Oliveira Campagnani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葡萄牙语版翻译工作,获得表彰;在“汉语桥”比赛中,新西兰南岛赛事由坎特伯雷大学孔院承办,巴西米大孔院学员则连续三年荣获巴西赛区冠军;新建的罗马尼亚雅医大孔院,迅速牵线雅医大与我校附属协和医院的合作,双方互派交换生进行临床实习。从语言到专业,从合作到融合,孔院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汇集全球智力资源,共享全球美好未来。
协同拥抱机遇,汇聚“一带一路”共建力量。在华工激光,也门的ASHRAF ABDULRAHMAN FARHAN QAHTAN和保加利亚的IVO EMILOV MIHAYLOV,两位机械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嘱托,奔走在全球市场的一线,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秘鲁的CHRISTIAN ANDREE VIRRUETA MONTALVO和委内瑞拉的RAINER ALBERTO PEREZ DIAZ,分别毕业于生命学院和化学学院的两人,先后入职华大基因成为基因技术工程师,共筑全球精准医学发展之梦。在各国驻华领事馆、外资企业中国区公司、中国企业国际事业部,活跃着全球华科大人的身影,他们将论文写在了“一带一路”共建的大地上。
真情架起桥梁,扩大华科大“国际朋友圈”。“我毕业于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毛里求斯警署首席法医病理学家受聘仪式上,法医学系博士毕业生SUNNASSEE ANANDA如是说,他是毛里求斯全国第一位法医学博士。2024年,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BULGANTUYA KHURELBAATAR当选蒙古国大呼拉尔副主席(议会副议长),公管学院硕士生LALISA BIRHANU GELETA被任命为埃塞俄比亚驻英国副大使。从联合国大厦到各国地方市政厅,从政策沟通到民心相通,全球华科大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的浪潮中拉紧合作友谊的纽带。
图为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BULGANTUYA KHURELBAATAR,布娜,已当选蒙古国大呼拉尔副主席(议会副议长)。
图为校领导为国际校友宣传大使颁发聘书。
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留学华科大”品牌,正吸引着全球优秀青年来校学习,“发现中国”的国情教育“华科大模式”,正塑造着一批又一批专业精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全球华科大人”,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贡献着“华科大智慧”“华科大力量”。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十八大以来的学校国际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将在新时代以新担当新作为,招收和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学生,为党的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和教育强国建设、为“华科梦2050”和“全球战略2030”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