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机械学院2004级博士和机制本科一行31名党员,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奔赴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发源地,曾孕育三支工农红军队伍和 200多个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革命老区——红安。
中国“第一将军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从武汉向北驱车近三个小时,既进入红安属地。深秋的大别山,有一种特别的韵致,宁静,深远。车轮在黄土地的坎坷中颠簸,飞扬的漫漫尘土把人们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到了战火弥漫的年代。
进入红安辖地没多久,远远地看到新兴县城关口,矗立着一块由徐向前同志题名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巨大招牌。穿过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县城,我们来到红安革命烈士陵园。
站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我们仿佛听到了昔日战斗的号角在风中阵阵响起,历史一幕幕浮现在眼前。77年以前,著名的黄麻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建立了鄂豫皖边区根据地,革命的征程上,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火种;1930年春,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革命低潮时,敌人实施“三光”政策,黄安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他们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北伐军攻下武汉以后,黄安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武装普遍建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县,鄂东北地区形成了大好的革命局面……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两件大事董必武都亲历其间。这位秀才革命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故乡,点燃贫苦农民心中的希望,召唤黄安和麻城两县农民揭竿而起,发动了名垂青史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和第一支革命军队。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董老,如今安息在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在董必武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存放着董老在病榻上为自己赋的一首《九十初度》律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抒发了他革命一生的情怀。
与董必武纪念馆相隔不远的,是从红安这片红土地上走出的另一位国家主席李先念的纪念馆。李先念被毛泽东称为“不下马的将军”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出生在红安李家大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率领300名青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解放后,李先念曾担任湖北省委书记。1983年6月,他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当我们拜谒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一驻足董必武、李先念、陈锡联、秦基伟、韩先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陵墓前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红安人民不仅有较高的革命积极性,还有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安原名黄安,在20多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前赴后继,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县城一条将军道,寸寸浸透英烈血,宁死不屈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性格。红安之名也由此而生。
红安,在这片1000多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走出了两位国家主席,诞生了三支工农红军队伍,孕育出200多个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都是立党、建军、治国的铮铮“脊梁”,他们的丰功伟绩光照千秋。这是中国历史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徐向前元帅的题词概括了红土神韵。
红安,新中国的革命圣地,每年有近20万名青少年来到这里聆听历史的回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安人民的革命事迹不仅教育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激发无数有志青年发奋图强,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让我们记住红安,祝福红安-红土地上正在播种着的新的希望。
全体党员在李先念纪念馆前合影
全体党员在思想教育基地前合影
满怀敬意的鞠躬献给先烈
纪念管里陈列的纺棉纱车及缴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