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踏实态度铺就科研之路:记交通学院振动与噪声科研组
发布时间:2004.11.08

来源:记者团 编辑:编辑 张杨 浏览次数:

                    用踏实态度铺就科研之路
                                          ——记交通学院振动与噪声科研组

    10月31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的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全国水声技术界院士、教授多人出席,听取8个承担基金项目的单位汇报。其中一位年轻女学者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关于“潜艇耐压船体振动模态分析及其声辐射效率研究”汇报征服了在场的与会专家学者,杨士莪、张仁和、马远良等院士一致认为这个课题完成得非常出色,最后该项目被评定为“优”等。 

    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振动与噪声科研组的陈美霞博士。虽然年纪轻轻,却不知有多少次登上讲台做这种全国性的学术汇报。她说,由研究生而非导师上台汇报是他们科研组的传统,她属于这个踏踏实实搞科研的集体。 

    位于东二楼的振动与噪声科研组汇集了从博士到研一的几代研究生。导师骆东平教授,八十年代海外学成归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大半辈子。骆老师是个对科研很痴迷的人。2004年2月,骆老师在连续做了一个星期的实验后,由于劳累过度清晨在骑车去实验室的路上不慎摔倒,以致在同济住院二十多天。在最初的四五天里,骆老师病情严重到了神志不清的状态。一天半夜,这位头发斑白、已过花甲的老人突然嚷道:“都六点半了,要起床做实验去了!”守在床边的学生无不感慨良久。 

    有其“师”必有其“徒”。在骆老师的带领和感染下,振动与噪声科研组成为一个刻苦科研的集体。弟子陈美霞1998年跟随他至今,她的事业心是出了名了的。虽然已成家且房子就在校内,但依然过着学生生活:家里不生伙食;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有时候实在太晚了,老公打电话来催却催不动,只好亲自跑到实验室,看到陈博士正凝神做事,老公不忍心打断,就默默在旁边陪着她,直到夜深了才一起回家。振动与噪声科研组没有暑假的概念。每个夏天,他们都得守着空旷的校园,凝神盯着电脑。当记者问起他们想不想家时,研究生王祖华说:“这么大人了,哪那么容易想家啊,倒是上个暑假实验室空调坏了让我们郁闷了一个夏天!” 

    不过他们这样对记者说,生活上的辛苦远不如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令他们头痛。振动与噪声科研组的规矩是研一就必须进入课题组,每个人单独负责一块并要按时完成。由于他们的研究领域专业性非常强,而且涉及到国防机密,很多新的知识点都没有资料可供查询,于是很多问题都只能靠和导师交流,和师兄师弟互相讨论来慢慢摸索。 “可能一段时间脑海里浮现的全是一个问题,有时候突然想到了好点子,再晚我也会跑到实验室去验证思想,往往要计算到12点才能回。”另一名研究生这样告诉记者。 

    和IT,生科等热门专业相比,骆老师带领他的学生从事的结构物声辐射基础性研究是既费力又不易出成果的冷僻领域,但是对于国防意义重大。面对这样一份事业,骆老师坚持了下来,振动与噪声科研组的一代代研究生坚持了下来,在当今颇有些浮躁的学术氛围中,他们用长期的踏实工作坚守着一方严谨的科研阵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