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 为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托起新的明天
发布时间:2004.09.22

来源:记者团 编辑: 浏览次数:

学术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
为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托起新的明天
——2004年全国高校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战略和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研讨会召开


9月22日上午八点半,八号楼报告厅里灯火辉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工委等单位代表会聚一堂,2004年全国高校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战略和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研讨会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校党委书记朱玉泉首先致欢迎辞。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能源最为紧缺,实现小康问题实质上是能源问题。现在能源发展的方向,一是清净能源,二是节能,而这次全国高校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战略和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研讨会不仅顺应了国家当前需要,更能对学校能源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然后,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通模教授作了讲话。他细述了能源学科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对这次研讨会提出了建议。他说,各高校应该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发展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学校应该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中国电力教育协会领导薛静对学科与企业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释,并给这次研讨会留下了两个问题。其一,热动专业口径很大,而能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却很少,这就涉及到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如何为企业服务的问题。其二,发电企业需要学术支持,而学科如何背靠一个行业,背靠一个企业来做长期的发展。
接着,徐通模教授、岑可法院士、陶文铨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徐通模:选择了环境,贡献给环境
徐通模教授是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他首先重述了在十六大指出的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先导、全局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接着,他着重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学校应该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宽松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和空间,要充分培养、调动、支持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铸造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献身事业的内在心理素质。
徐通模分析指出,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选择、磨合、协调,实现最优组合和搭配。人既然选择了环境,就应该贡献给环境。社会要求人才有创新的思维,以及更为重要的把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对知识极为敏感的反映力。因此,一个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学习基础理论,不断参加实践,培养科学方法,以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创新群体的团结奋斗。
就新世纪教改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徐通模作了仔细地阐述。他指出,人才培养需要三种体系,基础理论体系、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市场需求知识体系,学科建设要向面对世界科技的学科更加交叉、渗透综合的方向发展。专业教育要向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发展,正规化集中教育要走向终身教育体系。

岑可法:可持续才能永久地发展
岑可法是浙江大学的教授,也是我校的校友。他的报告题目是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岑可法先介绍了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由于能源问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他指出,2003年石油进口约1亿吨,缺口很大,天然气虽有好的前景,但资源量有限。能源问题引起的生态问题更不容忽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和各种重金属污染都需要用科学技术来解决。
接着,岑可法向大家继续介绍了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二氧化碳的减排,如何利用臭氧脱除二氧化硫、汞、硫化氢、氮氧化物,以及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来降低污染排放,如: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
最后,岑可法还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展示了浙江大学研制的空气汽车,他说,要打好基础,加强创新,加强动手实验能力,努力克服过去的条条框框,努力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适合专业的新发展。

陶文铨: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地培养人才
能动学科是否应该与机械合并?热能工程是否要与核工程合并?是否建设能源管理类专业?近五至十年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应如何改?是否建立新能源专业方向?
这是陶文铨为这次研讨会提出的思考。他先阐述了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沿革和面临形势,能源动力学科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要求。陶文铨着重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国立、地方、民办、合作办学并存,培养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规格领袖型人才。

此次会议是由教育部教高函[2003]141号文件,要求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本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及专业教学培养规范而召开的。主要议题为交流教学和教改成果,讨论能源动力学科战略规划和教学规范,形成集中意见,报教育部。会议由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160多位代表来自25个省市区、包括75所兄弟院校在内的81家单位。会议将持续四天,在我校和宜昌举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