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引领康复医疗进入智能化时代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同济医学院 编辑:梁曦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蔡敏、邓国欢)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新闻发布会在同济医院举行。康复机器人的亮相引领中风患者的康复医疗进入智能化时代。

  

发布会现场,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向现场来宾介绍到,医疗设备研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患者服务。康复医学科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瞄准中国人的高发病—中风。经过与机械学院医工、医理相结合,发挥跨学科优势,通过10年探索,研发出了肢体康复多功能机器人(上肢机器人、下肢机器人)。

  

  

据了解,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发病例250万人,中风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有数据显示,美国每45秒有一人发生中风,而中国的数字是11~12秒。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治疗花费高,中风后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必须依靠家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目前中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患者及家属对中风后身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了更高的需求。30年前,中风患者的要求是“活下来”,患者借助步行架可以下地走路,就觉得很不错了。而现在,患者期望的不仅是“活下来”,还要活得有质量、有尊严,能够融入社会,因此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

  

单纯用人力对中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效能低,患者的依从性差,恢复效果也不理想,且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才紧缺,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康复观念的变化,康复机器人运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已成为趋势,英国已经将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运用纳入脑卒中临床诊疗指南。

  

发布会现场展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中风等心血管疾病诱发的运动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医疗。“用眼动仪捕获和解析人眼凝视点空间位置,通俗的讲就是机器人能读懂中风患者的眼神。”康复医学科副教授许涛介绍到,中风患者发病早期,多数瘫痪在床,虽然部分患者思维清晰,但身体不能活动、说话困难,无法与家人交流。康复机器人可以通过眼动仪捕捉患者视力所及范围,读懂患者的想法,去实现患者想做的动作。机器人的人-机交互力技术可以识别患者的运动意图,检测到患者实际能力和理想能力之间的差距。比如,患者想拿水杯喝水,这个动作需要5成肌力,而患者自己只有3成肌力,机器人能通过交互技术助患者一臂之力,补充余下的2成肌力。

  

  

康复机器人的优势在于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帮助医生量化患者的功能,精准评估患者情况,结合主被动康复训练模式、虚拟现实的游戏环境、痉挛自动检测以及病情评估等功能,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有效解决不同患者多个阶段的康复治疗问题。甚至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训练项目,比如喜欢下棋的老年患者,可以通过下象棋锻炼手部精细功能,让患者的参与感更强,由被动康复变主动康复,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弥补人工康复训练的不足。

  

据悉,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整体技术和眼动控制技术分别获得2017年与2018年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目前该上肢机器人已在医院开展临床测试实验工作,预计在2019年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