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颖 吴雨璇 于通 张佳琪)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2020年这个寒假变得格外漫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参与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015级联合党支部的同志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助力。
同舟共济,只为每一份爱心的精准送达
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向武汉捐赠各种防疫物资。然而,这些物资是不是符合医疗防护要求?如何高效收发确保一线医护人员及时领用?这依赖于专业人士的判断和协调。
在湖北省慈善总会的组织下,支部吴雨璇、陈颖等同志积极参与线上物资筛选、登记、协调等工作,确保了各项物资快速、准确送达抗疫一线。
陈颖在家中工作
陈颖是湖北省慈善总会海外组白名单组志愿者,以提供符合防疫标准的海外物资清单为目标,给海外物资的识别和采购提供便利。目前,小组合作筛选出符合防疫标准的17个品牌的40种口罩、11个品牌的43种防护服,17个品牌的103种护目镜,54个型号的体温枪、7个型号的高流量加温加湿制氧机、40个型号的呼吸机、24个型号的指尖血氧仪、4家公司的ECMO和11个型号的CT机。
“当下,我们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此刻,爱国与志愿者精神融入在了一起。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我作为慈善总会海外组志愿者,深切感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他们在四处奔走筹备,从世界各地采购医疗物资驰援湖北,支援战“疫”前线。从国外到国内,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志愿者们的身影。尽管每个人很渺小,但是我们通过爱心传递,在全球进行了接力,为疫情的防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为自己感到骄傲,为众多志愿者凝聚一心众志成城感到自豪!”陈颖说。
吴雨璇在家中工作
吴雨璇原本在对接B组工作,后来她发现各组之间缺乏数据沟通,容易导致捐赠信息混乱,于是向上级建议成立统计信息组,完善物流数据,追踪物资去向。她的建议被采纳,并被任命为统计信息组组长,同时兼顾对接B组的工作。
“要处理的历史数据庞大,每一个数字、币种、单位,每一项物资品类标号,都不容有误,压力很大。”吴雨璇说,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做完对接组的工作,接着做统计组的事,不少同学还要上课、写论文。
作为负责人,吴雨璇除了事事带头干,还要想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那段时间,她每天凌晨1点才完成统计组的工作,别人休息了,她还要自学数据处理技术,经常忙到凌晨3点才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做好对接B组工作的同时,吴雨璇和同学们很快追踪和转移完统计组的历史数据,并对每天的新数据进行梳理和统计,为整个海外组提供了详实、精准的信息支撑,确保了每一笔捐赠物资去向可查、落到实处。
以己所学,助疫情防控之健康
疫情爆发初期,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实现群防群控?专业、可靠的科普知识显得极为重要。在学生党委的指导和支部书记于通等同学的组织下,学院组建起科普志愿者小组。有人负责撰文、有人负责制图、有人负责排版编辑……先后发布了8篇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传递科学、理性的疫情防控信息,点击量破万次。
“为什么选择进行做科普推送?因为疫情初期,网络上传播着各种各样关于疫情的信息,尤其是涉及疫情防控专业知识的时候,普通人很难分辨信息真假。我们作为医学生,比其他人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对大众加以引导,正好这时候学院准备开展这样一个项目,我们就主动请缨,配合学院一起组织好系列科普推送。”于通说。
于通组织科普志愿者撰文
勇闯“二线”,在风暴中心找寻价值
张佳琪是2015级口腔医学准毕业生。因为个人事务的安排,阴差阳错和妈妈一起滞留在了武汉。以下是她的自述。
二月底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招募信息——去金银潭医院做CRC(临床协调员)。金银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老牌的传染病医院,也是这次疫情的风暴之眼。那时的大家,在家里都觉得恐慌,真的能去吗,风险会很大吗?我不是没有犹豫过,谁也看不见命运不是吗,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不低,而我,可以避免接触的。
我还是去了,在亲人朋友的担忧中,到了金银潭。我们的项目名称是“一项评价抗 SARS-CoV-2 病毒灭活血浆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主要研究者是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身患渐冻症但是却坚持在抗疫前线。这个项目被新闻报道过,简单来说就是把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输注给重症肺炎患者,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而我作为CRC,前期主要负责筛选符合试验条件的受试者入组,以及恢复期血浆从武汉血液制品研究所和金银潭医院输血科交接过程中的监察,后期负责入组病人的随访,去病区找研究者(具有GCP资格的管床医生)判断AE(不良事件)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扫描上传。
我的办公地点是不定的,初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对面是GCP办公室,会议室里坐满了临床试验的工作人员,有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干细胞项目等等。我是里面年龄最小的,后期就经常跑病区。由于我们不去一线,只在行政楼和医生办公室工作,防护措施只有为数不多的口罩。刚开始戴口罩,厚厚的KN95,外面再加一层普通医用口罩,戴一整天的话脸颊上开始长痘痘。
工作强度很大,因为抗疫特殊时期,没有周末的休息,连续22天,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7点,偶尔晚上加班,整个3月,都在忙碌中度过。
真正到了风暴中心的时候,反而是不害怕的。可能是因为无处可逃,你不做就没有人做了。我知道病区的感染风险高一点,可是没有选择,既然来了,就做好自己的事情。这里的住院大楼和行政楼没有隔开,跑病区的时候,小道上时常碰到3级防护的医生在推床。这就是我最近距离的接触了。
找研究者签字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除了配合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地区援鄂医疗队的更替,病人的转科,都增大了难度。在3月末的时候,大量病人出院,病房精简,集中收治,那段时间是比较累的。
比较幸运的是,血浆项目的另一个中心是武汉市人民医院东院,在那里遇到了李兰娟院士,以及逆行天使林的活动。
现如今我在隔离的酒店写下这段回忆,其实去做的时候没有想太多,算是一点特别的经历吧,也算是在疫情期间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张佳琪和援鄂医疗队队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