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做小事情”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社会公益岗服务模式获广泛好评 逐步建立多元化公共服务管理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 通讯员 冀娴贤


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我校各部门和干部群众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也恪尽职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危难时刻显担当


疫情发生后,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一千三百笼实验动物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很多品系的转基因动物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旦有失,损失将难以估量。面对严峻疫情形势,饲养员陈礼清和丁蓉渝逆流而上,坚守在照料小动物们的的工作岗位上。大年初二,该功能实验室的党支部副书记刘秀丽老师接到了陈阿姨的求助电话,因为小区里出现了确诊病例,让她感到不安。刘秀丽当即决定陪同陈阿姨一起到实验室,她花了五十分钟从家步行到实验室,与阿姨们一起换鼠笼。几天后,陈阿姨的单元封户隔离,无法上班了。生医功能实验室主任张智红教授得知情况后,连夜与几位在校老师商量在关键时刻把工作顶上去。李浩洪教授主动请战,郭文炎、周伟、常瑾、骆海明、管乐几位家住学校的老师和博士后组成了疫情期间的工作志愿队。由于小动物们每周都需要更换一次笼具,每天的工作量包括给近三百笼小动物更换笼子、垫料、贴标签、加水加饲料,并对换下来的笼子进行清洗和消毒。从没做过这项工作的老师们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没有人推托和退缩。


这种如臂指使,全员一心的工作面貌,切切实实检验了研究中心三年来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几位老师早在2018年就和研究中心签订了《公共服务岗位工作协议书》,在采访中他们一再表示,在本职工作之外,能够参与研究中心的公共治理、做公共服务的工作既能为研究中心做贡献,又能利用自己的所学拓宽工作的边界,甚至学到不同的知识确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很骄傲地表示:“这次的疫情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非常高兴我们的同志们不但经受住了这场大考,还表现得非常优异。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公共治理、公共服务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这对于研究中心和教师本人来说都是双赢。”


从权利管理转向服务管理


2018年,为落实《华中科技大学关于深化认识制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研究中心发展活力,党政班子以“明确管理责任、转变服务理念”为指导,发挥人事综合改革的导向作用,在研究中心内推出“公共服务管理”岗位,调动教师参与中心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中心管理方式从权利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


研究中心设置了组织管理、党建工作、人事人才、学术科研、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宣传科普、工会公益等9个大类22个小类的公共服务管理岗位类型,提供了超过130个公共服务岗位。研究中心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所有教师在新聘期内每年必须在至少一个公共服务岗位工作。三年以来,可以说,公共服务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副校长张新亮教授认为,研究中心在综合改革中强调了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性,让广大教师参与行使公共管理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举措。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公共服务岗的设置在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思想和觉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乃至推动研究中心逐步建立多元化公共服务管理服务体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项政策给研究中心带来了什么?


党建领航 思想交心


研究中心G区的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有一个小小的房间,布置得非常简单,甚至称得上简陋。一把为彻夜加班准备的躺椅,一个可以煮点泡面的炉子和一张桌子、三把椅子。这其中一把椅子就属于当年三位创始人之一的曾绍群。


曾绍群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生物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研究,自2017以来,作为生医功能实验室的科研和党支部双带头人的曾绍群就时常思考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


曾绍群经常及时给予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指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帮助;并且还特色地增加了很多学习历史的内容,曾绍群认为:“回溯历史我们发现,能跟着大形势走,是很不了不起的。”


实验室的学生们都称曾绍群为谦谦君子,他也能及时关心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做到了一个师长甚至一个父亲应该做到的事。


大教授做小事情


原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长生教授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领导干部职务,但他至今仍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把引进青年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谢长生是存储方面的专家,当他认识到超分辨光存储技术的价值后,就为引进手握该技术的甘棕松博士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面对其他高校和团队的竞争,谢长生前后三次飞赴澳洲,最终,甘棕松被谢长生和研究中心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加盟。而回国后,谢长生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了甘棕松搭建平台四处奔走,到处争取经费支持,也是在谢长生的努力和支持下,甘棕松教授课题组开拓了一条光制造新的路径。


谢长生还引进了被吉尼斯列为“世界保存时间最长的存储技术”成果的张静宇博士。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我要努力把研究中心的名片擦亮,只有研究中心好了,我们每个老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熊伟在采访中道出了160多名教职工的共同心声。


熊伟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6年从海外引进的一名青年英才,走进熊伟的办公室,他的台历上密密麻麻标注了这一年来他在申报工作中所做的努力。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他总共完成了七份报告的资料整理和草拟工作。在刚刚回国起步需要搭建平台,面临三年一次业绩考核的压力之下,熊伟仍然为研究中心的公共管理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研究中心是国家级平台,每年的验收、考核、申报工作是巨大的考验。2019年三月,研究中心接到国际联合实验室验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工作汇总的通知。担任服务岗的熊伟主动承担了起草工作,并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2019年研究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申购论证报告花费的精力则更多。整个集中论证先后经历了材料上报、初期评审答辩、整改驳回、二次材料上报、二次评审答辩的艰难历程。在为期两周的整改时间里,熊伟每天和相关老师进行当面沟通、改正,努力确保零失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研究中心所上报的所有大型仪器设备申购均在第二次答辩后顺利通过。


熊伟说平时的科研压力确实很大,但是他愿意做些公益的工作,白天公益岗占用的时间,就用晚上和周末补回来,因为“研究中心是个很好的平台,我很幸运能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做我想做的事情”。


节能提效 一专多能


“最害怕接到半夜的电话,”攻克OLED世界级技术难关的王磊教授,在签订公共服务岗位时选择了安全员的工作,“安全无小事”他如是形容安全工作。


2019年整个暑假,王磊没休息过一天,他和研究中心技术支持部主任李宇航一起,为整个光电信息大楼所有的化学实验间进行规划和设计,发现问题再及时跟老师和施工方反复沟通。


此前,他曾多次为如何建成安全化学间建言献策。在他的坚持和协调下,每年的新生入学安全培训以及将研究生奖金和安全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花小钱办大事,每年花费七八万的检修费用对化学间的八十台风柜进行维修,把危险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他总是强调一定要制度化,用制度管人。


平凡的岗位展示不平凡的意义


李冲是研究中心自己培养的博士,留校后成为研究中心一名讲师。他在和研究中心签订的公共服务内容中担任了工会小组长一职。


“工会公益服务工作没有任何利益参杂其中,我很高兴为大家服务,”李冲兴奋地说。


事实上,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博士后的维系上。他通过群管理的方式将工会各项工作通知宣传到位。在发放福利上,他会反复确认和核对,做到零失误零遗漏。同时还很关心博后日常和科研生活。在工作中,李冲还积极为科研秘书们的福利待遇奔走,取得能源功能实验室历任主任和老师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教职工、秘书、博后通过工会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大家庭。说起自己在服务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李冲谦虚地笑着说“没有别的,唯有用心两个字”。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通过创新服务形式,研究中心极大地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退休老师们也加入到服务的行列中来,上下一盘棋,共同为营造研究中心美好的明天而添砖加瓦。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