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医院“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总分排名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在综合医院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
中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改善服务行动”)于2015年1月启动。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团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下,从2016年2月到2021年3月期间开展了针对“改善服务行动”的五次第三方评估工作。他们从“改善服务行动”的落实情况、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执业环境及职业满意度等多方面,对200多家样本医院、近50万名患者和医务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中医和委属委管医院等代表了中国第一流水平的三级医院。结合第四和第五次评估工作,专家团队评选出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医院和专科医院四个维度的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医院名单。
同济医院获此殊荣,既是百年同济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也与其一直以来提倡的以“技术+品质双一流”的“同济优质服务公式”,围绕技术创新、医疗服务、病人体验、操作流程等多方面开展努力,力争实现“更有效 更安全 更舒适 更便捷”的同济价值观密不可分。
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 让病痛止步于同济
“让病痛止步于同济”,这是同济医院专家们的共识。从顶层设计,到医疗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济医院围绕肿瘤防治、器官移植、微创诊治技术、高效急救系统、基因诊治五大技术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医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陈孝平院士国际上首次提出大肝癌安全切除理论,引领国际肝胆胰技术改进和创新;马丁院士在世界首次发现中国人宫颈癌遗传位点,为宫颈癌的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心血管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团队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治疗填补国际空白;慢性乙肝抗病毒方案引领国际;是世界范围内开展 CAR T 疗法病例最多的临床中心之一;器官移植创造多项国内外纪录、肾移植存活率优于欧美发达国家;脑血管病临床转化研究取得新突破;系列微创手术创新产生世界影响、多学科联合(MDT)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国际先进、新冠肺炎治疗技术全球推荐、突破性将补肾益气活血法则运用于不孕症及妊娠并发症的治疗、胎儿产时手术全国第一、康复机器人获国际发明金奖……这些研究成果,都有效地、积极地进入转化医学平台,作用于临床,催生出大量“同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医生“看好病”的能力,亿万患者因此受益。
目前,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已连续九年突破百项,实现国家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全覆盖,卓越论文产出近年来均位居前列。未来,更多患者将获得这些科研的红利。
精益求精,营造医疗质量生态圈
同济医院是亚洲最早通过德国KTQ质量管理模式体系认证的医院。这一模式要求“以病人为导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质量实施精准监管,精准构建病人安全质量体系。医院实施“三级五层”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通过搭建IT平台优化质量流程、推进精细质控,开展专病专案管理。加强用药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不仅如此,同济医院还牵头湖北省妇科、产科、器官移植等21个省级质控中心,数量居湖北省首位。通过打造同质化质控体系,为各学科提供质量控制的“同济方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如今,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率已降至历史最低、医院感染控制成效显著、器官移植水平全国领先、护理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实现专科联盟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同济功不可没。
陈孝平院士推动的“加速术后康复”计划,优化围手术期处理,加速病人术后康复。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了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的就医体验。
立志做医疗行业高质量领跑者,同济医院百年来一直以守护健康生命线为己任,2018年获得第七届武汉市市长质量奖,外科学系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20年获湖北省长江质量奖。
打破信息孤岛,一院三区共建智慧医院
同济医院提倡的三院区“一体化管理 同品质医疗”的管理模式在江城人民心中已经成为符号,以信息化为手段,致力智慧医院建设。让“专家跑而不是病人跑”使“看病难”得到较好的解决。
对线下患者来说,从进入就医流程的那一刻开始,就会享受各种信息化服务。从预约挂号、购买病历本、取号到就诊、检查、打印报告,再到取药,患者全程只需要在各种自助服务机器上扫码获取有效信息即可。而近期他们又有了大动作,成立湖北省首批互联网医院,打造全新医疗服务模式,自助开单、开展慢病管理、服务医联体社区医院……病人服务更精准,患者更方便地享受同济专家的服务。全面打通线上线下门诊服务,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药品邮寄……“通过信息化建设,我们做到了‘三个减少’,即患者往返医院次数减少,在医院内的重复排队减少,门诊全程候诊时间减少。”
“对我们这些老病号来说,简直太方便了,不用为了调整药物剂量、看一下检查单去抢专家号,也把专家的时间留给了更多的病人。”患高血压多年的老张说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
用匠心深耕细节 患者满意
“以病人为中心,倡导价值医疗”,同济医院全程关注患者需求,2019年提出“打造最值得信赖的医院”。为此,他们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大到医疗安全,小到心理疏导,都需一一考虑。
优化诊区布局、设置醒目标识、轮椅、饮水等就医便民设施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合理调配诊疗资源、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改善住院服务流程,实现住院全程服务;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落实优质护理要求;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重医学人文关怀,促进社工志愿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和注重患者心理疏导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和做法,让医院回归“病人本位”,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方便与尊重。
医院还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照护模式,建立包括出院患者病例首页信息数据、DRGs、绩效监测和分析数据等大数据库。制定和落实个性化护理方案,病人护理计划、专科健康教育计划、延伸医疗服务。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同济医院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意见》中所提出的15项专项行动细化为医院10项具体举措,制定《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同济方案》。从健康科普到特殊人群的关注、社工服务,同济总是与群众一起,站到疾病的对立面,引导群众关注健康生活。近三年,医院累计开展约2860次健康教育活动。
一心赴救,践行使命担当
以健康扶贫为抓手,“让更多人拥抱健康,让居民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深入基层持续开展医疗扶贫,促进群众健康,在同济医院已成常态。
同济医院建立了“科对科”精准帮扶机制,通过人才培养、派驻专家、联合义诊、课题研究、个性化远程医疗等方式,促进技术流动,助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让“群众得实惠 医院上水平”。
目前医院已建设有22个院级医联体,20个专科(病)医联体。心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还通过5G技术成功实现远程协同,指导医联体内医院顺利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建立湖北省首个“5G医联体网”。“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又有了新途径。
“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坚守医疗国家队的使命,同济人120年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同济文化,让同济人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最早喊出了“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豪言壮语,也在与病毒近身搏击中凝练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同济经验”,在全国投入重症病床最多、收治重症病人最多、接诊发热病人最多,成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优势资源打造人才高地 构建“幸福同济”
医疗技术的提升归根结底依靠的是医学人才。同济医院“外引内培”的人才模式致力于培养医界领军人物,助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留住人才,需要待遇,更要感情,更重要的是靠事业。”同济医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优秀人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通过建立院士平台、学科平台、疾病治疗平台和科研平台引进人才。根据人才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量身订做,形成完善的链条。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领军人才基金和院士基金分类施策,帮助人才成长。医院通过中德医学会、“六个二”工程等方式深耕国际合作,提升人才国际化视野。系列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职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优秀的文化感召人,以高尚的精神吸引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构建幸福同济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陆续开展“做生命的朗读者”“生命是一次旅行——倡导器官捐献”“我和我的祖国”“纪念建院120周年”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传承医院百年文化,增强职工的文化认同感;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举办职工运动会、公益徒步活动,以全民健身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举办中国器乐专场音乐会、人文讲座等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健康的美育活动占领文化阵地,培养了职工的责任感,增强凝聚力。通过“一科一品”实践,打造医疗服务宣传品牌,塑造“同济未来儿童学校”、“同济青年小名医”、“护心团队”、抗疫先锋“尖刀连”等优秀文化品牌;通过微电影、抗疫纪录片等记录“同济时刻”,传递同济人仁心暖医的大爱情怀和崇德向善的核心价值理念,建立同济文化符号。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浸染人文关怀,也提升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指数。
连续15年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人文爱心医院、中国最美医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9年全国前十、华中魁首…………一系列的荣誉更代表了群众的期许。新时代新征程,同济医院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和改善服务,不断创新医院管理,向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