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欣怡)5月29日下午,新时代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经济学院407会议室举行,来自国内15所重点高校和期刊杂志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新时代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
研讨会之前,举行了“第七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新时代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开幕式。我校副校长张新亮、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等参加开幕式。
张新亮对长期以来关心、帮助和支持我校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作为全国领先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历来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多措并举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此次活动体现了经济学院努力为研究生构造良好学术氛围,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材。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学科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与兄弟学院交流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心得,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科、培养新时代经济学人厘清思路、探明路径。
研讨会由我校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主持。张建华指出,开局起步,重在布局谋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道路上,研究生培养需要高质量发展,而研究生如何培养,经济学科如何发展,高质量人才如何培养,这些问题亟待讨论与寻求解决之法。
经济学院副院长宋德勇介绍了我校经济学院的基本情况、研究生培养、育人经验及学科建设。我院的学科设置特点在于硕博生课程的分级与打通,注重培养方法,强化数理基础训练,对学术硕士注重培养学术素养,对专业硕士着力于职业素养训练。同时,研究生培养在招生、培养与实践环节实现全链条把关,提升培养质量。通过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等。通过构建多道质量防线,严把质量关。经济学院人才培养卓见成效,在政商学界人才辈出,形成了我校经济学家群现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指出,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培养工作中,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硕博生培养的环节过于冗杂,学生科研原动力过低,淘汰机制不健全,学生出境学习机会较少,国际化程度过低等。他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供给侧顶层设计不足,因此他们采取了取消在职博士,在招生环节更加重视面试,严格把控学生毕业流程,构建学术成果监督机制等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表示,教学培养工作是否成功,应从师生身心健康、思想觉悟、专业课程匹配度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对于教师,应注重专业课程的基础与拓展,同时还要有学术能力匹配,做到逻辑、思维与实证相匹配。研究生招生应宽进严出,不要惟成绩论。学院层面应注重在各级学科,各级学生之间进行知识图网络构建,使各级学生达到应有水平。研究生培养应当思考如何培养高质量硕博生,构建可行的研究生评价标准,解决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表示,现阶段存在硕士人数多而博士生人数少,造成学术硕士与博士生在名额上不匹配的现象。在硕士生培养中,学术硕士存在专业硕士化问题,换言之,学业硕士课程偏向学术但毕业方向偏向就业,导致学术硕士学术水平退化。他提出,学业硕士、专业硕士的设置应对应市场需求。郑江淮建议,高校间可联合建设学术资源的学术平台,实现数据库共享,为学生提供丰富数据源。在研究生培养中,学科意识与实践意识要并驾齐驱,要认识到学科意识的重要地位,也要明确实践意识是一长期社会化过程。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介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设置专业硕士培养期限为三年,与学术硕士重合度较高,其目的在于提高专业训练。他认为,好的教育培养方案应该是交给学生来选择最适合其长期发展的学习方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本科开课设置多元化以适应需求,但实际操作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系统化的改革措施。方颖指出,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程度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俊青强调了经济学科教育中价值观的缺失。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生的学术热情降低,根本原因在于职业化分工将经济学专业学习变成了一种职业选择,导致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关注降低。专业学习虽然和职业划分联系密切,但是价值引领被忽视。因此,在专业课程和学术讲座的设置上,应把专业学习和家国情怀相关联。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总结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在教学培养上的成果。在本科教学中开展英文教学特色班,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但目前教师教学与硕博生培养的时间并不充分。此外,学院存在硕士数量与博士数量不匹配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是提高硕士培养标准,使硕士质量满足学术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挑战,因此产业数字化使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特征。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的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复合型文科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早指出,经济学科研究生培养应与工科进行交叉培养,鼓励团队招生,从而有利于团队成员探索高质量成果。目前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学术培养以通才培养而缺少特色培养和优势学科。因此,应严格把控博士培养的标准,学生的学术创新点一定要有成果支撑,专业硕士培养过程要注重标准化,从而找到适合专业硕士学生的道路。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秋生表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不断标准化的过程,他对共性增加的同时是否对个性化有所影响提出疑问。他提出,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学院应重视加强历史使命与价值观体系的浸润,加强经济思想史学习,从课程中学习经济学的思想和逻辑。
西北大学副校长吴振磊指出,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中普遍面临四个困境,分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单兵作战,导师学术研究与学生成长成才脱节以及导师与学生互动不足。解决思路在于,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二是精准选择可持续的研究方向;三是注重团队合作,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导学相长,全方位提高研究生能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潘士远提出,要把好招生关,通过笔试面试结合找出高科研潜力的人才。在培养环节,应建立合适的学术成果衡量标准,将考核与学科评估紧密关联。同时,导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信息沟通及时。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介绍了吉大经院的培养经验和特色做法,对于本科教学,通过设立学术工作坊增加本科生与老师互动,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增加学生的科研实践机会。同时,增设模型方法课,对于本科专业非经济学科的研究生而言有利于查缺补漏。严把研究生的毕业关,学院增设中期考核的外审专家,使毕业兼顾质量。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就如何展开本科“新文科建设”进行分享。首先,高校应认清面向未来做教育,而非面向过去做教育;其次,高校应换位思考,了解家长希望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其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应做到深耕学科,实现跨学科、跨学部融合。
《管理世界》编辑张世国指出,在学生的论文写作训练中要注重方法的训练。目前,很多学生欠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注重结合现实问题,通过各渠道结合时事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的思考维度。对于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现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提出,期刊的职责在于发现“引领学者”,编辑的职责是展现学者的成果。他建议在学生培养方面,老师们在招生过程中要细心谨慎,考察学生是否适合学术道路。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引领研究生学术成长,引导研究生关注现实问题,还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兄弟院校之间合作研讨十分重要,有助于梳理各个培养环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之后各院校要加强联动,建立学术共享平台,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我校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等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