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杨操教授团队在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2.03.25

来源:协和医院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近日,协和医院骨科杨操教授团队在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修复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自然·通讯》发表了题为“WTAP-mediated m6A modification of lncRNA NORAD promote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WTAP介导lncRNA NORAD的m6A修饰促进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论文。同期,在国际能源期刊《纳米能源》发表了题为 “Additive manufactured self-powered mechanoelectric sensor as the artificial nucleus pulposus for monitoring tissue rehabilitation after discectomy” (姿态和力学可视化增材制造磁电式人工髓核))的研究论文。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及通讯作者单位。


椎间盘退变是多种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探索椎间盘退变的关键调控机制,在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协和医院骨科杨操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及修复策略研究,前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团队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髓核细胞衰老的关键调控机制,发现在髓核细胞衰老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 NORAD的m6A修饰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其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进而减轻了其对Pumilio蛋白的封闭作用,抑制了E2F3的表达,导致髓核细胞衰老和椎间盘退变。该研究从体内体外等多个角度探索了m6A-NORAD-Pumilio-E2F3轴在髓核细胞衰老和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开发逆转髓核细胞衰老和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疗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990-6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手段。但术后留下的空缺部分通常由瘢痕组织填充,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替代椎间盘功能,且不当的术后恢复会导致复发。目前尚未有良好的术后椎间盘受力监测方案,导致患者无法科学的、精准的进行术后恢复。因此建立一种兼顾替代椎间盘功能和实时力学监控髓核替代物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杨操教授团队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将多种材料进行一体化制造,构建了一种磁电式人工髓核,在其植入椎间盘空缺部位后可维持椎间盘高度、保持脊柱的活动度,并且可以在患者脊柱活动时对植入部位的受力大小以及受力进行实时反馈。该研究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修复方案,并能科学有效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恢复方案。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200194X


杨操教授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杨操教授课题组在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修复、骨组织再生修复以及组织工程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团队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IF>30分1篇,IF>10分15篇。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