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4.18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程韵钦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蒲蕤 丁宇梁 刘晓敏 蒋双园)4月15日,“第三届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举行。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省新闻传播史论名师工作室、湖北省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17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800余名参会者齐聚云端,就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讨,分享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科的院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学科资源,确立了“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学科建设思路,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主任张昆在致辞中指出,新闻传播史论课程是联系通识教育课程群与专业实务课程群的中介,承担了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人文教育,也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底色,融聚了无可替代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


开幕式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围绕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的坚守与转型、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等话题做了精彩的四场主题报告。报告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何志武、李华君、余红主持。


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的坚守与转型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振祥教授以“新文科视野下的时尚传播史教学改革”为题,提出了时尚传播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赵振祥认为,我们要站在文化传播史论高度建构时尚传播史论,依循中华文化脉络来勾画时尚传播史之地图,同时由“器”而“道”,建构时尚传播史论框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绍阳教授探讨了史论教育的“三个讲清楚”。第一要讲清楚基本事实,第二要讲清楚当时条件下事实的价值意义,第三要讲清楚事件、思想、理论概念的当代价值。他认为要通过具体的理论得出事实之间的联系,关注基本事实的当下价值并将其发展为成型的理论。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明洋教授作了题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闻史论课程建设”的主题报告。他提出,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力量、思考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建构以文化为主线的知识脉络、思想脉络、理论脉络和实践脉络。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丽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自主知识体系下的史论类课程群建构”。她指出,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建设要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框架清晰的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和概念化。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举玺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史论课程应注重坚守与通识建设”为主题分享了思考和体会。一是坚守传统育人理念,二要坚守办学特色,三要抓好课程通识性建设,四要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韩立新教授围绕“旧闻试验:现实历史视域”的主题,分享了他对“旧闻”与“新闻”的思考。韩立新指出,新闻史研究是“基于事实的研究”,新闻包含着历史过程与逻辑,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追溯历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教授以“新闻史教学之我见”为题,分享他对新闻史教学的思考。一是重视启发学生认识学习新闻史的意义,二要注重新闻事业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三聚焦特定时代历史中的人及其思想情感。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李逢雨教授分享了对“少数民族新闻史教学”的思考。李逢雨指出,少数民族新闻史课程是中国新闻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少数民族新闻史教学有助于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教育”为题进行分享。“人工智能无其他,核心是算法”,陈昌凤认为,AIGC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注重AI的底层逻辑与新闻传播,注重新型人-机关系,将AIGC运用于选题、策划、生产、传播、核实与互动的变革,同时关注伦理与价值观问题。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对新闻业务课程一体化的思考”,他认为,新闻业务是新闻学体系的基础。从学科发展史、新闻事件、媒介技术发展来看,以采、写、编、评为主体的新闻业务课程一体化势在必行。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项国雄教授从“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系统观引领”角度进行分享。他认为思政建设应坚持系统观引领,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需在横向协同和纵向深入两个维度上积极推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主题报告。他指出,学术国际话语权体现在国际学术场域的学术生产力、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四方面,我们的学者不能关在小圈子里做学术,要让学术对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教授以“Z 世代国际新闻传播教学实践模式反思”为题,分享了对国际传播教学实践的思考。国际新闻传播的教学实践目标核心是实战能力,应实现课程实践体系化与课外需求多样性的协同,实战能力操作性与学术研究思辨性的结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合水教授作了题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路在何方”的报告。基于广告实践,从市场调查、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媒体发布和效果评估五个步骤论述了AI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教学创新路径的思考”。杨琳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传播学研究的趋势和可能的突破,基于乡村发展研究的体会,论述了理论在“破”和“立”中曲折前行。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韩隽教授作了题为“对话与融通:新闻传播整体专业课程的形态创新”的主题报告。新闻传播整体课程创新一是重构课程、合理确定内涵外延与课程边界,二是重构内容,三是重构形态,四是重审视角。


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严三九教授以“构建基于联合大作业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学生态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联合大作业”通过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分工协作,搭建共生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达到“五位一体”育才的效果。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祝斌教授作了题为“目标与路径:关于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价值塑造,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能力培植,三是面向数字文明进行知识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蒋建国教授将视角聚焦于“新闻传播史教学的人学思维”。蒋建国认为结合新闻传播史教学的人学意涵,应在人学思维下寻找有关媒介中的人,形成有兴味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闻学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探索”为题进行分享。在新文科背景下,北京交通大学探索出本科教学改革的四通模式,即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关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新闻传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考”。他认为,人才培养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发展需求为风向标。从坚持目标导向、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探索性路径。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单晓红教授围绕“边疆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展开论述。她提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一要依托区位优势、以精准定位为先导,二是以科研、学科建设为核心,三是以学科交叉、课程建设为内涵,四是以师资团队组建为支撑,五是以实践教学为特色与抓手。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黎明洁教授以新闻史类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研讨。她指出,新闻传播史论课程教学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重视课堂师生互动,同时在评价机制中切实提高新闻传播史论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积极性。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刘利群教授就“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作主题报告。她指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要强化价值引领、强化创新引领、强化交叉赋能、强化优势整合。


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信凌教授以“《当代中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题,介绍了该课程的建设历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等。他指出,开展该课程能联结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呈现新闻本真性,能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专家团队的合作来突破教材滞后性、降低教师局限性。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王晓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史、论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应通过合理使用、正确引导、多实践、保障隐私安全、加强监管管理等方式,降低人工智能给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姚泽金教授以“传播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为题,分享了中国政法大学的课程改革。他指出,传播法教学中加强了对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重目标的关注,提提升了传播法理论的理论创新性、专业性与实践性。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允教授以“行动者网络视域下的新闻史”为题,分享了当前对新闻史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我们认知新闻史的时空背景,领悟新闻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网络提供了合适的方法和视角。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亚楠教授以“五张海报五十年:杭州新闻事业(1895-1945年)数字人文呈现的初步探索”为题进行分享。郑亚楠认为该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内需为动力,重视时空并重、时地并重,有助于在教学结构上实现突破。


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郭卫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全覆盖的路径与实践”。郭卫东认为需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挖掘教学资源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维能力。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石磊教授围绕“新媒体概论课程建设”的主题,分享了教学的感受和体会。他认为既要充分认识该课程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又要处理好经典传统的理论和与时俱进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媒体与媒体融合的关系等。


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梁宝毓教授作了“史论为基、理实一体——略谈马克思新闻思想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他提出,要让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讲透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要讲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的清晰洞见,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


当天下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理论”“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原理”“品牌传播概论”“视听传播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智能新媒体”“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社会实践研讨”为主题的十场课程研讨平行论坛同期通过线上会议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规划好、建设好、教好史论课程,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碰撞学术观点,贡献教学改革力量。


据悉,此次研讨会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论坛“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系列论坛”活动之一,旨在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改革展开全方位研讨,汇聚集体智慧,探索性地、负责任地回答新闻传播教育所面临的时代之问。自2020年以来,“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已召开两届,吸引300余所院校近2000余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提出的方法与策略对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