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金课】龚跃法:有机化学
发布时间:2023.05.10

来源:化学与化工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药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命名和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有机化学涉及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因此,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适当地结合了学科前沿以及发展趋势,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首先,本课程概括性地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础成键理论、共价键属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以及有机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与物理性质间的联系。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现象。然后,以有机化合物的酸性变化为背景,讨论了取代基效应对有机分子电子云分布乃至化学性质的影响。在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的重心转移到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介绍、制备方法和不同官能团参与的重要反应。以有机官能团为主线,介绍了不同官能团的反应特性以及取代基对这些官能团反应性的影响规律。内容主要涉及饱和烃、烯与炔、芳烃、卤代烃、含氧有机化合物(醇、酚、醚、醛、酮、羧酸及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芳香杂环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大分子(糖、脂类化合物、氨基酸与蛋白质、核酸)。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负责人及团队介绍



龚跃法,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攻关课题各一项,武汉市晨光计划基金项目一项。迄今已经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80余篇被SCI收录, 其中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化学期刊如德国应化、欧洲化学(Eur. J. Chem. 影响因子5.3) 、化学通讯(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Chem. Com..Org. Lett. JOC、合成快讯(Synlett)、四面体化学(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醛酮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含氟生物活性化合物研制和自由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类)、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课程教学卓越奖、“伯乐奖”等多项奖励。



课程教学团队由10名教授、3名研究员、3名副教授、2名副研究员和2名讲师组成。课程团队致力于打造一门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课程负责人先后主编了有机化学教材两套,基础化学实验教材。团队成员中甘泉老师获得校五四青年奖章;王锋老师两次获得校“学生最满意课堂”,并获湖北省第7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鲁登福老师获得第八届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罗钒老师获校教学比赛一等奖。


课程建设理念与举措


依托团队建设的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本科课程资源,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的建设将围绕一流课程建设来展开,即一流基础、一流师资、一流资源、一流理念和一流成效。


进一步抓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机化学》的后续建设工作,加强宣传与交流,不断改进现有课程的知识体系,使课程达到“两性一度”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教学法研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性地更新教学内容、把近年来最新的前沿知识和关键技术进步融入课堂和教材。加强理论联系专业实际,完善、更新教学理念,将问题讲解与思维启发相结合,推理与演绎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基本习题与开放思考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实现由简单知识学习向创造性知识学习转变,由传授为主向引导思维训练与传销意识能力提升为主的转变。


课程建设及推广应用效果


2009年,龚跃法教授牵头申报了《有机化学》学校的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湖北省精品课程。2017年以此为蓝本制作的《有机化学》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开放,2018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20年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现已完成9期,选课总人数达到14万人,在同类课程中稳居前列。课程团队成员多次利用该课程开设SPOC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