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吕国君 杨雨昕)5月17日,秦珪教授文献资料捐赠仪式暨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发展史研讨会在校新闻学院举行。湖北省记协主席向培凤,长江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光等参加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张耀作书面致辞。捐赠仪式由我校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金凌志主持。
张耀代表学校感谢秦珪教授亲属的捐赠,他指出,秦珪教授是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的创建者之一,为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及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秦珪教授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史、建设新闻评论学科的珍贵资料,他鼓励新闻学院师生们细心收藏、认真研究,在新闻评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再上台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作远程视频致辞,他表示秦珪教授在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及新闻评论教学研究中起到了领军作用,并表达了与我校新闻学院携手共进,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贡献力量的意愿。
湖北日报原总编辑宋汉炎作远程视频致辞,他回顾了秦珪教授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教诲,并提到秦珪教授亲属将文献资料捐赠给华中科技大学,传递了秦珪教授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
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认为,秦珪教授的文献资料不仅记载了其心路历程、教育理念、人生信仰,也反映了中国当代新闻教育的发展脉络。我校新闻学院应努力成为中国当代新闻教育、尤其是新闻评论教育研究的中心。
我校新闻学院院长张明新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楷模,学院应该加强与之学习和沟通。目前,新闻评论教育的“华科大模式”已经成型,是学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最大亮点,主要表现在办学传统好、人才培养成就突出、坚持新闻评论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行开放的新闻评论教育等四个方面。他表示,学院会妥善保管这些珍贵文献,并展开充分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顾建明回顾了做《当代新闻评论名家口述史》及与秦珪教授亲属交往的过程。他说,在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及其学科创建与发展中,秦珪教授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未来新闻评论学的构建,要适应数字媒体形态,通过学科对话提升段位,需要从历史的轨迹中把握未来,而秦珪教授的文献资料无疑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张明新为秦珪教授亲属颁发了捐赠证书。
秦珪教授亲属、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秦大树表示,把父亲的手稿、日记、文件、卡片、书籍等文献资料捐赠华中科技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归宿。他希望这批资料在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历史脉络梳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秦珪教授亲属秦玉女士表示,父亲的这些资料是一笔一划写出的手稿,虽然心中有些不舍,但将这些资料捐赠给华中科技大学,相当于在发挥它们的余热,才能不辜负父亲兢兢业业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培养新闻人才的努力和心血。
捐赠仪式之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秦珪教授文献室。
下午,与会专家参加新中国新闻评论教育发展史研讨会。研讨会由新华社国内部原副总主编徐兆荣主持。
徐兆荣表示,秦珪教授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在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园地上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关于秦珪教授的新闻评论教育理念研究能够遍地盛开。
陈光表示此次研讨会唤起了他对大学时光的美好回忆,他提到自己读书期间所学的新闻评论学教材就是秦珪教授主编的,让他受益匪浅。他指出,新闻评论形态随时代不断变化,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现在新闻评论已经成为新闻事件传播链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媒介环境不断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与日俱增。
向培凤提到他曾多次拜读秦珪先生的著作。他强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业态有待进一步深化;新闻评论是观点的传播,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更加重视新闻评论教育,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著名的新闻传播教育家罗以澄回顾了当年与秦珪教授求教及相处的经历。他表示,秦珪先生不仅是新中国新闻评论学的重要奠基者,更是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面旗帜,是他一生一世的好老师。
校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认为,新闻评论人要具备勇于担当、善于传播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勇于担当,就是要敢讲真话、道实情、扬善惩恶,成为社会的瞭望者,促进社会和谐;专业素养,就是说新闻评论人要善于传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秦珪教授亲属、部分新闻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学院师生等参加活动。
据悉,秦珪教授是我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作为新中国新闻评论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评论教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新闻教育事业。此次捐赠的文献和资料,正是秦珪教授一辈子专注新闻教育事业的心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