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金课】陈孝平院士:《外科学》
发布时间:2023.09.05

来源:附属同济医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课程简介 

 

外科英语名称叫Surgery。它来源于希腊,叫Cheirergon。cheir是手的意思,ergon是工作的意思。顾名思义,是用手来治疗疾病的一个专科。现在的名称是外科学。它不单单是治病,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理、生理等等。外科学是临床医学最主要的学科之一。

外科学的课程,分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外科总论,第二个是外科各论。总论主要是集中讲授外科疾病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说无菌术、水电解质平衡、外科休克、麻醉疼痛、出血和输血,重症监护手术期处理等等,外科各论就包括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普通外科又包括腹部外科和甲状腺、乳腺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相关专科。


负责人及团队介绍 

 

 

 

陈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领域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意大利Insubria大学医学院外科名誉教授。擅长肝胆胰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和器官移植,是世界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和我国肝胆胰外科领军人物。陈孝平于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2006年、2022年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先后主办了8届大型国际性肝胆胰学术研讨会,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科学》课程责任教授团队教师15人,平均年龄49岁,均具有博士学位,负责指导《外科学》课程教学工作以及参与教材编写审校工作。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普遍好评。每位主讲教师又带领5~10名辅讲教师。《外科学》课程教学团队配有专职教学秘书2名,专职脱产教师6名。近年来,外科学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主要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定期、分批派青年教师赴国内知名院校和国外院校进修学习共5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所有教师不仅要求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采用预讲、督讲层层培养,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讲课台风、方法、内容等进行辅导。责任教授陈孝平院士走进课堂,为本科生讲授“外科学绪论” ,受到广泛好评。外科教学团队近五年累计获得教学竞赛优秀教师奖项26人次,获批省级/校级教学课题9项,5人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在教学竞赛中,王海灏老师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杨继鑫老师荣获第三届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比赛三等奖,朱明欣老师荣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8年外科学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外科学》实践教学”荣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外科学系荣获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2020年外科学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2022年外科手术学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建设理念与举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创始于1900年,1955年同济医学院整体由上海迁到武汉。当时的外科主任是裘法祖院士,他成立了两个教研组,一个是外科学总论教研组,一个是系统外科教研组。1958年合并成立了外科学教研组。为了和国际接轨,2002年由陈孝平教授提议更名为外科学系。


在外科的教学方面,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在全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7年,受当时卫生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委托,裘法祖院士组织全国各医药院校专家编写一套全国统一应用的教材。其中外科学是这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1977年至现在,外科学教材的主编,一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承担,第1版至第4版的主编是裘法祖院士,第5版至第7版的主编是吴在德教授,现在在临床和教学中应用的第8版和第10版的外科学教材,由陈孝平教授负责主编。


《外科学》教学基于“三名工程”(即“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的重要教学成果及“问题导向”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即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的方向,实践练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外科学系在外科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随着医学的进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进展为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在本质上就是对人文的呼唤,呼应医学教育必然要融入人文教育。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来就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培养拥有高水平医学专业技术的学生,更要培养具有富有人文情怀、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的学生,让医学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


课程建设及推广应用效果


陈孝平教授主编的《外科学》教材被全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使用,累计发行量达262万册,《外科学》慕课课程从2019年12月开课至2022.10月以来,共计24380人次选课。近年来,第二临床学院外科学系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同时,外科学系在课程建设上也获得了较好成绩,《外科学》课程在201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获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020年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本科一流线下课程。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一等奖1项。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