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团队两项研究成果获关注
发布时间:2024.11.01

来源:物理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10月23日,物理学院吕新友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研究组合作,在Rabi模型多临界现象的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Quantum Simulation of Multicriticality in Closed and Open Rabi Model”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吴泽,我校物理学院博士后胡长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天韵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彭新华、吕新友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中,吕新友教授与彭新华研究组合作,利用绝热量子模拟技术实现了封闭Rabi模型的多临界量子相变,还进一步在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上发展了非平衡稳态的变分量子模拟方法,将量子模拟的研究范围从以往的封闭系统的基态扩展到了开放量子体系的稳态上。他们利用这一新型的量子模拟技术,成功实现了耗散Rabi模型非平衡稳态的量子模拟,并测得了不同的耦合参数条件下耗散Rabi模型稳态的序参量,实验结果高度符合理论预期。


10月29日,物理学院“强场超快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在原子阈上电离时间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Observation of Attosecond Time Delays in Above-Threshold Ionization”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博士生谢文海和李梓辰为共同第一作者,黎敏教授、陆培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提出了结合阿秒钟和光电子干涉术的联合测量方案,利用该方案精确测量了阈上电离的电离时间。在一束强400nm椭圆偏振激光的基础上引入一束很弱的800nm圆偏振激光,同时测量光电子的偏转角和振荡相位。他们通过该联合测量方案定量地分离了两类库伦作用,其中第一类库伦作用表现为库伦势对单个电子轨迹的扰动,第二类库伦作用表现为整个电子波包的畸变。并且发现第二类库伦作用将导致阈上电离电子发射时间存在达200阿秒(10∧-18s)的延时,且该延时依赖于电子能量,实现了对阈上电离电子时域特性的精确表征。这一工作揭示了库伦势导致的波包畸变效应在强场电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畸变效应在隧穿电离过程中也可能非常重要,对于隧穿时间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Experimental Quantum Simulation of Multicriticality in Closed and Open Rabi Model”

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33.173602


论文“Observation of Attosecond Time Delays in Above-Threshold Ionization”

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183201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